覺得還可以啦,只是覺得,如果這電影獲得最佳劇本獎,就不禁令人想到,荷李活真的沒甚麼好劇本了。
劇情大概而言,就是借著一次教宗選舉以及羅倫斯樞機的內心交戰,來點出教廷於普羅大眾之中的存在價值。
電影初段,羅倫斯的演講相當精彩:
Certainty is the great enemy of unity. Certainty is the deadly enemy of tolerance. Even Christ was not certain at the end… He cried out in His agony at the ninth hour on the cross. ‘My God, my God, why have you forsaken me?’ Our faith is a living thing precisely because it walks hand in hand with doubt. If there was only certainty, and if there was no doubt, there would be no mystery, and therefore no need for faith.
點明了在他的心中,「信仰」之於人與神職人員之中,那個得以讓「信仰」存在的空間,而這也是他這些年來思考的結論,道出他本人於宗教之道的理念,以及自己作為樞機的意義。
作為樞機團團長的他,擁有負責選舉的權力,更可以決定樞機的黑材料公開與否,在公正與野心之間苦苦爭持,也有種自知不及、又覺得自己有機會的、內心深處的願望(他大聲向別人怒吼說「不要投票給我!」,其實更像是一種發洩似的表現)。只是後來內心漸漸傾向了「說不定自己真的可以」,在選票寫下自己名字的那一刻,襲擊就從天上來,並指出最適當人選。
劇情也順勢借著這選舉,映照出西方傳統意義上的宗教到了今天面對著甚麼問題:與其他宗教的相容問題、自由派與保守派的衝突。或是,到了2025年的今天,修女在教廷的世界依然是完全附屬物的存在;又例如,電影中不論選出教宗與否,公佈選舉結果時燃放的煙的顏色會配以沮喪的聲音或是喜慶的聲音,證明外界是多麼關注這選舉的結果,(他大聲向別人怒吼說「不要投票給我!」,更像是發洩的表現)然而電影中我們卻幾乎看不到一個信徒。
明明有信徒才有教廷。
,
又例如另一段我很喜歡的quote,
The Church is not tradition. The Church is not the past. The Church is what we do next.
正當大家都在爭論著自己要站甚麼派別、在激烈批評著「人家的清真寺都開到我們門外了,我們還要忍讓他們嗎?」時,只有貝尼特斯樞機站出來,說出這讓人心悅誠服的一句。
(說得有點虛無飄渺,電影中還是看不到一個信徒,但聽起來就是很動聽)
還有電影最後的那幾句:
I realised I was mistaken. I was who I had always been.It seemed to me more of a sin to change His handiwork than to leave my body as it was.
I am what God made me.
這句說話由他說出口,特別有感染力。
羅倫斯樞機在思考著「懷疑」,而貝尼特斯樞機卻是如此清晰,這大概就是他們之間,那份「靈性」的差距。
。
只是電影給我還是有著一份不可惜的可惜。
可惜之一是,明明是有趣的題材,明明劇情有不少可以深入探討的地方,例如作為一名樞機的內心世界、或是相對之下,教廷由來已久的腐敗、劇情中展現的權鬥不過是小菜一碟,只是電影的味精級配料,電影卻非要把他們當作主菜,上映著與商業公司無異的權鬥畫面,就有如十數年前TVB的「隨手點一個時代+是但一種職業+愛恨情仇」公式,是主題的降維,令人覺得相當可惜。
可惜之二是,電影的懸疑感實在太刻意,電影一開始就不斷在塑造「這電影會有很多陰謀與權鬥」的氣氛,自然就會讓人等著有甚麼事情發生、又等著那事情被解決。比如說教宗選舉前一日才有人實名舉報特倫布雷樞機(明明連主角羅倫斯自己都問「明天就要為甚麼到現在才來舉報?」),專門要在晚上發生的桃色事件再留個修女的尾巴;即使到電影最後選舉結束了,還要故事擋一下鏡頭不讓你知道誰人最後當選。
要說懸疑感不是沒有,但這種一個個開、又一個個解的疑問,總有著一種過於流水的循例辦事感,而不是所有事情到最後,一口氣把壓在心頭的疑惑與真實解開的處理方式。大概是考慮到劇情題杉與劇情張力之間的平衡吧,但就是有種隔靴搔癢的可有可無感。
但電影劇本又似乎沒到那種令人痛心的可惜,是為不可惜的可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