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6日星期一

等韻學中的術語。

一,等。

等,是對韻腹的分析,與韻的洪細有關。清江永:「音韻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等皆細,四等尤細。辨等之法需於字母辨之。」 陳澧認為:「等之云者,當主乎韻,不當主乎聲。」

而分等的關鍵大概是在於:一,主元音舌位的高低前後,低後為洪大,即一等,低前為次大,即二等。而舌位高、元音為細音的,則是三、四等。而三四等韻之間,有[i]介音的即為三等韻,沒有的就是四等韻。


二,分類。

一等韻,就是在韻圖上只處於第一行的韻,共有60個,例如有「東冬寒桓歌戈唐登」等。
二等韻,就是只處於第二行的韻,例如江佳皆臻刪山,等,共42個。

第一、二等韻會有重韻存在,即是在同一攝中,等、呼都相同,而存在兩個以上同等的韻,例如東冬、山刪。

四等韻,就是只列於第四行中的韻,有「齊先蕭青幽添」等六組21個韻。

最麻煩的是三等韻,又分作三類:A,甲類,只佔第三行,齒舌音汲有字的純三等韻。B,乙類,即非重紐類之三四等合韻,除齒音外都只佔第三行等列,而齒音則分佈在二三四等列中,例子有東、鍾、魚、虞、楊、庚等,32組。C,丙類,即重紐類,三等為B,四等為A,除了喉、牙、舌,跟乙組齒音一樣,都可以佔其他列。而唇、牙、喉音,則佔了二四兩行。


三,呼。

呼有分開合口呼,也有四呼。合口韻簡單來說,就是韻頭有沒有[u]介音的分別。非此即為開口韻。也就是說,在廣韻時代,開合口之分,只在區別有沒有[u]音,而沒有理會[i]存在與否能否介音。到了明清時代,終於有聲韻學家提出開、齊、合、撮的概念。

開:沒有[i]、[u]、[y]無韻頭、主要元音的韻。
齊:以[i]為韻頭,或作為主元音的韻。
合:以[u]為韻頭,或作為主元音的韻。
撮:以[y]為韻頭,或作為主元音的韻。而[y]其實是由[iu]發展而來的。

四,攝。
韻圖在歸韻列字的時候,把韻書中各個韻音相近(即相同韻尾、主元音相近)的韻歸為一攝。

五,轉。

轉是個好問題,到底甚麼是轉呢唉......

韻圖把十六攝分為兩大類,內轉和外轉。轉的含意,有兩種說法,一是「合」的意義,拍聲韻交合之處轉成一個字音。二是拼讀的意思,來自佛經,悉曇章輔音拼讀元音叫「轉」。那,到底內外轉是甚麼意思?

外轉,就是有真二等的攝,例如有江、蟹、效、臻、山、假、梗、咸。而內轉,就是沒有真二等韻的攝,例如有通、止、遇、果、宕、曾、流、深。

被叫作內外轉的原因有數說,目前我懶得理解,所以就算了。好像是有人說,有問口而氣出、合口而氣出者,謂之外轉;有口開、合而氣入成聲者,謂之內轉。亦有人說,是因為開合口之不同,各等又分開口呼合口呼,即外聲內聲。又有人說,「大抵開口為內言,為外轉,為侈;合口為外言,為內轉,為儉,為名殊,其實一也。

六,重紐。

重紐我就不多說,簡單來說,就是同一個韻部裡面,出現兩個反切上字同為一類(可系繫的意味),同時只反切下字略有差異小韻。在韻圖上,兩個字被放置在不同的位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