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九子奪嫡的故事早就深入民心,不論是老一輩所鍾情的《雍正王朝》、還是年輕點(其實也已不年輕了orz)的人所認知的《步步驚心》,都知道雍正是個甚麼人。不過把一些歷史小掌故再仔細一聽,還是會有些趣味的發現。
1.
隆科多口傳遺詔,說康熙帝傳位予皇四子一事,當時所有皇子都感到意外:大家都覺得皇十四子才是被賦予厚望的人,而雍正帝是大家想都沒想到的結果。當時的雍正帝,聽起來好聽,代康熙帝做甚麼祭天啊拜神之類的儀式,其實次等點的宗室都有機會做,而且雍正帝一件實事都不曾接手過。
加上,據說康熙帝本屬意由一個年輕人接位,例如比雍正帝小十年的允禵,而不是已經四十幾歲、當時已算作老人的雍正帝。康熙帝駕崩一事其實比較突然,據說他去世前只是小病,卻在7天後倉促去世,才出現了「雍正帝用參湯毒死父親」的傳說。
而且,既然是口傳遺詔,自然是甚麼詔書都沒有;就算有,都只會是既成事實後,將所有文件都補上「胤禛」二字的遺詔。
「改『傳位十四皇子』成『傳位于四皇子』」一事是假的,其他事情卻不代表就沒有發生。
至於其他證據,早就被滅得一乾二淨。
2.
後來乾隆帝很是jimjim,說自己深得康熙帝寵愛,因而進宮住了半年。亦有人說因為康熙帝喜愛乾隆帝,是以先傳位給雍正帝,好讓乾隆帝能繼承大統。
是說,如果乾隆帝住了半年就算是被寵愛,那廢太子的嫡長子,弘皙,便是出生就在寵愛之中沐浴。
後來弘皙在乾隆年間有謀反過,那是後話了。
3.
深為錢穆先生深惡痛絕的軍機處,就是雍正帝成立的。
清代政府發布最高命令的手續,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稱上諭,上諭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明發上諭,一種是寄信上諭。明發上諭都是比較不關緊要的事,譬如皇帝出外巡幸,上陵,經筵,救荒,以及中央政府尚書,侍郎,地方政府總兵知府以上的升降,以及曉諭中外諸事,都由內閣擬好,皇帝看過,再由內閣交到六部,這是中國向來的慣例。寄信上諭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軍機處寄給受命令的人。......在辦理軍機處的人,就叫軍機大臣,名義上是大臣,照制度法理講,並不是大臣,因為他是皇帝御用的,而不是政府的正式最高行政首長啊。這種上諭封好,辦理軍機處的印蓋了,就交給兵部尚書,兵部尚書並不能拆看,只要他加一個封袋,直接發給受命令的人。如是則一切事情,全國中外各長官,都直接向皇帝發生關係,其他旁人全都不知道。這不是全國政治,都變成秘密不再公開了!秘密政治這當然只能說是一種法術,而不能說是一種制度呀!
......
我們曾講過,唐宋諸代的詔敕,宰相一定要蓋章,沒有宰相的章,就不成為詔書。為什麼皇帝下詔書一定要宰相蓋章呢?這就是一種制度了。為什麼皇帝的詔書不能給旁人看,而要直接送出呢?這就是一種法術了。這裡的分別很簡單,換句話說:一個是公的,有理由的,一個是私的,沒有理由的。清代那種私心的政治,又怎樣能做得下去呢?這就因為皇帝背後有全部滿洲人撐腰。
4.
乾隆帝的哥哥,弘時:
Podcast裡面提到,弘時是一位無甚麼紀載,死也死得很神秘的人。死前被命令去做雍正帝的死對頭、允禩的兒子,
「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廷,是以令為允禩之子。」
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初六日,弘時因為獲罪被革除皇室,並監禁至死,年方二十四歲。
沒有寫下死因,也沒寫清楚獲甚麼罪。
,
不知為何,想起了李氏朝鮮英祖的兒子,莊獻世子的事,
英祖二十五年一月廿七日(1749年3月15日),英祖命世子代理聽政,但由於厭惡儲承殿的宮女,他漸漸不再時常出入儲承殿。於是父子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更因為英祖的嚴厲令世子十分懼怕父親,以致日後發展成了嚴重的憂鬱症以及衣服恐懼症。之後世子病情日漸嚴重,在發病之時犯下多項罪行,例如曾虐殺宮人、引僧尼入宮、私下微服出行等。
英祖三十八年閏五月十三日(1762年7月4日),英祖回到昌德宮,將世子廢為庶人,並親手寫下廢世子的教旨。英祖不對他賜自盡,不賜他鴆酒,而要世子「自行了斷」,世子自縊多次不果,被英祖命人關進米櫃。八天後,即英祖三十八年閏五月廿一日(1762年7月12日),世子活活餓死。
關進米櫃,活活餓死。
5.
從前就曾想到一個問題,
為甚麼前朝都是走立好太子這一套,卻要到清朝才有九子奪嫡這事發生?大概就跟上一段同理,因為皇帝的權力大了,所以那個爭位的回報也就變高了;而因為大家受到的教育都好了不少,於是不少本來不應該起的心思,一些人就會開始覺得自己也有這個機會了。
現在重看,自然知道,「權勢重了所以回報高了」這點,有可能但不重要。
原因有幾個。
首先,清朝的皇帝是滿人而非漢人,不能以漢人傳統上立長立嫡的慣性去判斷他們的傳承:康熙帝本人就非長子,他父親順治帝亦非長子,皇太極也非長子。
部落政治比較傾向於有能者居之(可能他們的生活環境比較嚴苛,就沒有那種講究排序的心),例如蒙古人的忽里勒台,就是要在會議中推舉他們覺得最有能力的人當部落領袖。清朝是建立在八旗制度之上的一個政體,是以當年順治帝被推為皇帝,便是多爾袞集了自己幾支旗的力量推舉出來。
如此一來,就算康熙帝立了太子,各皇子還是覺得自己有機可乘。
可以說胤礽備受寵愛,是因為康熙帝對他的皇后的移情為主。
。
ok原來wiki早就有講了,秘密建儲制:
由於後金滿族並未完全漢化,所以嫡長子繼統思想的影響不深。後金及清初期之繼承大統,則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推舉擁戴而確立。因努爾哈赤並未立遺詔,皇太極的即位是由於努爾哈赤長子代善及其子與諸貝勒商定推舉而成。而皇太極駕崩後亦無傳位遺詔,最後造成豪格與多爾袞爭位,並最後因多方勢力平衡的妥協方案才造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但多爾袞乘機攝政。
順治帝在位期間鞏固了王朝統治,尤其在多爾袞逝世、順治帝親政後,皇權實質地提高。由此才真正使得康熙帝的繼位是因先皇遺詔而得。
。
再加上吧,因為滿人掌權,一方面不會再有甚麼立長立嫡的事,二,向來最有意見和原則的漢人,本來就不得妄議朝政,三來,如錢穆先生所說,政治權力結構產生了變化,朝臣們負責被通知。那麼,從前出現過的甚麼大禮議、國本之爭,自是不會再出現。
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