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上很多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於是就看到了很多不同的地址,近的有南山區福田區,遠的有思明區、有黃浦區浦東新區,或是海淀區朝陽區、錦江區青羊區武侯區等等,這些日子以來都能知道,中國的大城市之中﹐甚麼區住的是有錢人。
當中有遇到一個特別點的。
因為對方是蒙古族,他的地址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XXXYYYABCD號」,於是把他們翻譯成普通話拼音就會是Neimengu Xilinguolei Meng Abaga Qi Honggeergaolei Zhen XXXYYYABCD這種令人頭痛的普通話拼音文字,比呼他媽的山更難以理解。
隨便找個名字「烏蘭·嘎拉桑凱日布丹畢尼瑪」,就會是......Wulan GelasanXXXXXXXX.
。
事後,我個人好奇google了一下洪格爾高勒鎮,從而看到附近都是甚麼巴利吉爾音哈巴爾扎、陶高特音渾迪、珠熱很音渾迪、楚魯達爾罕乃溝等等之類的地名,令人目不暇給。
先是好奇,錫林郭勒盟的盟,自然是非漢人的單位:
又稱艾馬克,起源於清代蒙古地區。至民國時,與旗演變為內蒙古地區特有的行政區單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直轄的地級行政區單位,相當於其他省和自治區的「地區」。
而艾馬克,當然不是Aimake,
艾馬克(蒙古語:ᠠᠶᠢᠮᠠᠭ,漢語拼音字母:aimag,......意思是「部落」)也稱愛瑪克,是蒙古國和內蒙古的行政區劃單位,中文分別譯為稱「省」和「盟」。目前蒙古國有21省,內蒙古有三盟。艾馬克分別下設「蘇木」和「旗」。
歷史上艾馬克就是部落,中文史籍稱「部」,高於鄂托克(領地)。清朝在蒙古設立盟(蒙古語:ᠴᠢᠭᠤᠯᠭᠠᠨ,中蒙通用轉寫:čigulian,西里爾字母:чуулган,意思是「會盟」)旗制度,內扎薩克24部並為六盟,喀爾喀四部各設一盟,等等。
清朝滅亡後,艾馬克逐漸取代盟成為行政單位,中文翻譯為「省」。1940年代,蒙古國的艾馬克仍譯為「省」,內蒙古的艾馬克改譯為「盟」,但蒙古語名稱是相同的詞彙。
說回中國,現在中國只剩下三個盟,錫林郭勒盟是其中一個,其餘的都被換成了市。
而阿巴嘎旗的旗,也是蒙古特有的行政區劃單位,
旗(蒙古語:ᠬᠣᠰᠢᠭᠤ,漢語拼音字母:hošuu,漢語拼音字母:Hôxûû 或 Hûxûû,鮑培轉寫:qosiɣu,西里爾字母:хошуу,簡寫:туг)是中國蒙古地區的行政區劃。起源於清代,現僅內蒙古自治區境內使用,為其特有的縣級行政區,行政地位與縣相同。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內蒙古境內有52個旗,其中3個自治旗。
後金皇太極時期,仿照滿洲的八旗制度,對漠南蒙古實行劃定牧場、編設札薩克旗的管理策略。其後,清代蒙古形成盟旗制,而隨着蒙古諸旗管轄的牧地的固定,旗逐漸成為整個蒙古地區的基層行政區,沿用至今。
沿著蒙古的行政區劃單位看下去,再次一級的叫蘇木,在中國大概就是鄉;然後最小一級的叫嘎查,等同於村。
盟、蘇木、嘎查都是直接音譯,旗則是借用了滿人的「旗」義,
蒙古地區劃分為盟、旗、佐領(即是蘇木),將各遊牧部落納入統一的行政體系之中。明清之際的蒙古原以部落(即元代之投下,音譯為「愛馬」)為單位,部落首領為「部長」(鄂拓克)或「汗」。後金皇太極時代,依照八旗的形式,將蒙古部落編為旗分,畫設旗界。隨着蒙古諸旗管轄牧地的固定,旗逐漸成為整個蒙古地區的基層行政單位,並沿用至今。旗下設「佐領」,即蘇木。
也就是說,「旗」本來就是仿照滿人的「旗」,類近於一種集行政、軍事的隊伍單位,但後來因著一些政策驅使這些蒙古旗的管轄領地固定起來,於是「旗逐漸成為整個蒙古地區的基層行政單位」。
。
又說回這位蒙古族的客人,聽著他一口標準的普通話,順暢地閱讀他自己地址的普通話拼音。雖然沒甚麼人留意到,但蒙古人也被要求放棄蒙古語;之前有遇過另外一位蒙古人,她的樣子就長得很經典的蒙古族樣(含貶意),她護照上的名字也是用很像俄羅斯文的西里爾字母寫的。
雖然傳說成吉思汗本人不識字,但同樣都是成吉思汗的後代,他們都再也不懂得用蒙古文字自己偉大祖先的名字,成吉思汗馬術雕像最大都還是令人感到很可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