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1日星期一

晞。

嗯,忍不住多說兩句:虧這個人看那麼多電影,但他的閱讀深度完全浪費了他的看片時間。

印象中這個blog還算有名氣?可是這個blog的內容跟它的人氣程度完全不相符。早幾天看過它對的評論,深感不忿,再看多幾篇,真心覺得這人真的不行。

飯戲攻心:笑得出且言之有物,勢成香港賀歲片新經典

全片接近九成時間都沒有離開過這個家,可正因為同在一室又能不斷有事發生、每每同枱食飯都有秘密爆發、再扭轉到另一層次的高潮,最後更帶弦外之音,是為功力所在。......詮釋幕後「一家人」之意,更寄語港人無論身在多遠的地方,只有家在人在,那裡就是家,仿也是移民潮下的弦外之音。

......那不單讓你「笑得出」而不覺胡鬧,更是言之有物、笑中有淚,笑完之後都「有嘢落袋」

家在人在,那裡就是家」確實是電影的中思想沒錯,卻算不上「言之有物」「弦外之音」,更稱不上是「另一層次」:根本講了出口之餘,整個電影的「最緊要一家人」從頭到尾都沒有變過,而是大鬧完一輪之後還是一家人,而且於我這等女權左膠眼中更是「女人如衣服」,有種「一場兄弟、女朋友不同了還是兄弟」的不舒服感。

「有嘢落袋」?嗯,完全沒有。

分手的決心:朴贊郁轉移「玩認真」成就的藝術結晶

整部電影每個場景、每個分鏡,都是朴導最精心打造的成果,而這些畫面亦非單純的演示,每每有著劇情需要,又能締造視覺奇觀。光是開場的段落,已經令人著迷。從死屍的視點,到刑警之間不同地位對立的對話,再到刑警與疑犯的「隔空」幻想對話等等,無論鏡頭、剪接、燈光、美術等等皆無懈可擊;每格畫面都為上乘的視覺美學,哪怕只是男女主角穿梭廟宇之間、或是兇案所在的一株孤樹,朴贊郁總有能把之變得如同幅幅山水畫,明明是跋扈囂張的場景,竟帶幾分平和,正如男主角已經著迷的內心般。

整部電影每個場景、每個分鏡,都是朴導最精心打造的成果,而這些畫面亦非單純的演示,每每有著劇情需要,又能締造視覺奇觀。」但完全沒有解說,「鏡頭、剪接、燈光、美術等等皆無懈可擊」是怎樣無懈可擊法?

空洞。

《分手的決心》或偏向於文藝片的地步,甚至很難界定為一部商業片,有大量需要觀眾思考,甚至自行「腦補」的情節,偏偏後半段解釋不周,就完整性而言,就難及往作般連番「扭橋」後還能自圓其說了。

首先,為甚麼先要覺得同一個導演的作品都要「扭橋」?第二,「後半段解釋不周」,但問題是電影後半的重點不在於解釋啊。不是要你自行「腦補」,那是刻意留白,那份不完整才是令作品昇華的地方。

惟兩宗兇案的設計太相像、第二宗兇案的拆解也略嫌太多留白位,也令兩位主角的另一半仿成解釋劇情的工具人般,突然跑出來又沒有太多交代。......無謂的支節增多,略帶冗長。作為朴贊郁電影,或許觀眾怎也會覺得結局總是「有啲嘢」,惟當劇情慢慢鋪排至結局的爆炸性一刻,看官滿以為是驚人大反轉時,原來就此完結,變成個開放式結局,難怪散場不少觀眾都表示不明所以。

兩宗兇案是刻意相似的設計,為的就是讓二人重來一次一樣的處境,但不是為拆解案情,後半的重點是講述湯唯的感情啊!

若觀眾滿心期待朴贊郁能如往作般給個震撼性結局,就把腦袋放鬆,期待最後五分鐘有何爆炸性扭轉,散場一刻或會不明所以,整體對比朴贊郁的往作,這還是略為失望。

往作般給個震撼性結局」?《原罪犯》是,可是《下女的誘惑》是原作就已有的設計,《親切的金子》哪裡來的「震撼性結局」?

明明湯唯的那份感情是如此沉重,她蛇蠍心腸,又如此卑微地向男主角奉獻上自己的愛情。

你說愛我的瞬間,你的愛就結束了。你的愛結束的瞬間,我的愛就開始了。

你不明所以是你不懂。

世上最爛的人:請珍惜那個還願意保持「三十不立」的你

採取最平實的方式去刻劃,道盡了「三十而立」的種種悲哀,而故事一個帶點悲劇的設境,亦正正道出了創作人所想。或許,「三十而立」是資本主義社會對年青人最悲哀的框架——當然,西方人還不夠亞洲人悲,當你在三十歲還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世人便會覺得你是「垃圾」。可是,「三十不立」仍可以繼續去探索、尋找人生的無窮可能,不為明天而活,只為活在當下,乘著還能活動自如有健康,不如得快樂時且快樂。與其三十歲就甘於做個平凡而悲哀的住家男/住家女,倒不如在不知大限何時降臨時,好好享受人生,最少要無悔青春。女主角跳出現實,仿如時間靜止般追求最快樂的夢幻一夜,那是全片她在快樂的時刻(原來那一場全無特技,真以土炮方式拍攝「靜止」畫面),正好詮釋了這一切,適時跳出自己的框框,找到真正所需。

這份悲哀才不是「三十而立」的悲哀,而且這電影正是在說明挪威的社會之中,這個看似一切美好的社會的青年們,他們在面對著甚麼問題。不是「享受人生,最少要無悔青春」,女主角簡直就要多享有多享:本來是醫學生的她,想轉讀心理學就讀、結交男朋友就任她選、就算快樂地只做個書店職員都有男朋友養著;要多青春多無悔?那麼好的男朋友,說分手就分手,還可以來個分手炮。

她們的問題,正在於太過享受、太過無悔,反而不怎麼知道痛的感覺;是最後的傷逝,才令她反過來得到些甚麼。

沒有誰是誰心目中「世上最爛的人」,總之我們都做過某些人心目中「世上最好的人」已經無悔。

唉,完全不是這回事吧。你根本就看不懂。

夢想期限/倒數時刻:請別給「三十而立」扼殺了你的夢

想知道blog是不是太常被家人說「三十而立」XDD

 歌詞連環緊扣,幾乎字字句句都將主角的經歷與矛盾唱出來,也完全切合劇情需要(這一點絕對很難得),開場一曲道盡「三十而立」的恐懼已先聲奪人,隨後多首金曲都相當貼題,成功將觀眾拉進了主角的世界了。

唉,那個,先要大概了解一下這電影的主角是甚麼人吧。 當然我也不是甚麼專家,但可以理解的是,這不是「將主角的經歷與矛盾唱出來」並「完全切合劇情需要」,是反過來把主角最有名的百老匯音樂劇《吉屋出租》裡的劇情,反過來重構他本人的經歷和故事。再簡單點說,就是把《吉屋出租》電影化。

或許都會感到過「三十而立」的大限,秒針就是不斷的倒數,把你迫得無法喘息,偏偏無論如何你都「迫」不到自己有甚麼突破,還是為求生存,每一天都要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為完成自己的夢,咬緊牙關去生存。


原來,這世界正是「你睇我好,我睇你好」,朋友放棄了那些年我們熱血的追夢,低頭去做個打工仔,即使是命運之神看顧,輕易得到高額薪金、放棄了曾經的夢去追逐奢華生活,卻發現從沒有好好活過;每天營營役役的生活,反羨慕主角有著最自由的人生。主角滿以為自己已經沒有時間,可正正因為三十之齡依然一事無成,卻仍擁有健康與希望;一無所有,反能令你擁有更多時間。霉有霉的幸福、沒錢也有沒錢的快樂,既然已堅持了這些年頭,證明你還是個命硬的人,想認命怎也認命不來,終有一日還能發光發亮。

有點懷疑作者到底有沒有好好看電影。主角朋友的「從沒有好好活過」,電影中朋友忍不住哭,是因為主角有很多同性戀朋友,而他知道自己HIV陽性了(這段也是《吉屋出租》裡的劇情);「正正因為三十之齡依然一事無成,卻仍擁有健康與希望」更是好笑:男主角寫出這部《吉屋出租》後,就因為急病去世,根本看不到他上演......這部電影就是在向他致敬!!!

這電影是在說那些人們為了夢想可以去到幾盡。

肉罷不能:政治極不正確喜劇,認真撚慎入!

《肉罷不能》明顯就是政治極不正確的故事,兩性、性/別小眾、宗教、素食者、政治、有色人種等等議題都毫無底線,在今時今日「政治正確」的大環境下,有部電影膽敢完全沒有底線般盡情諷刺與恥笑這些人,或許未必人人能夠接受得來,亦肯定會受抨擊,可若你能接受得來,這些笑料設計倒相當精警;當中對上流社會的批判、無知市民的偽善更是神來之筆,放諸法國或是香港也好,每個人的身邊總有這些人存在。《肉罷不能》的設境確會令素食者不安,惟片中對素食的定義、極端素食者對環境的批判等等對白,實是一針見血,透過一部諷刺惡搞作品道來,觀眾總能會心微笑。

對,故事是極為簡單,但這電影不是在說「政治極不正確」,而是,當政治正確去到一個過火位時,這些政治正確的人,其實就與他們眼中政治不正確的人沒甚麼兩樣。

Drive My Car:一趟治癒的療傷之旅

《Drive My Car》中段描述劇團成員眾生相亦富情味,啞女一段尤為神來之筆

唯獨是一對韓藉夫婦佔了重要部份,盡展段無聲勝有聲的關係,簡簡單單的一場食飯戲演活一段最幸福美滿的關係;無需多言,妻子的手語道盡了故事的重點,也令主角開始聯想到幸福的真義。

唉,作者你是不是看到有人說「啞女是神來之筆」,卻又看不懂為甚麼是神來之筆吧?「妻子的手語道盡了故事的重點,也令主角開始聯想到幸福的真義」,這樣吧,引用Dawn大引用的一個小段落

即使翻譯不可能完整,文本有時生硬,電影中也無人質疑,自己所讀的劇本是否契訶夫的真義,繼而貶低翻譯的價值;那是因為,溝通本就需要跨越無數道開闊的裂縫,意義總會丟失,不過那並不要緊,重要的是跨越的欲望及舉動。甚至可以說,翻譯本就是意義的釋放,每一場轉譯都是以解讀的方式,將難以名狀的意義碎片固定,確立並開展文本的多義性,從而一再強調,沒錯,仍有後話。

不單是誇過語言,而且連有沒有語言本身就跨過去,當中所圍繞不變的,正是解讀和意義本身。

甚麼鬼幸福的真義啊orz

這時候,男主角又跟妻子的秘密情人關係有更多接觸,秘密情人縱仿如「煩膠」的姿態般出現,卻每次出現都把二人的關係有所推進。一場車廂的對白補完了妻子的故事,就是一個在說、一個在聽,雙方之間的關係沒有寫得太白,卻見主角慢慢釋懷,到底甚麼是真甚麼是假也不重要、是否需要如故事中的女主角般「贖罪」也不再重要,開始找到出路的曙光。這場車廂的對話就是有三個角色、一個人在說故事,效果已遠勝《偶然與想像》那一場,單憑對白成功讓人幻想得整個故事畫面,是電影的靈魂所在。

怎麼說呢,這一幕確實是重點之一,但作者說的好像完全在講另一個時空的事,呃,這個槽吐無可吐。

《Drive My Car》的點題位原來在最後半小時始出現

這就來到了《Drive My Car》「起承轉合」的結束,真真正正是「Drive My Car」的部份。事前有同樣不喜歡《偶然與想像》的讀者笑言,到底《Drive My Car》是否整整三小時,都是男女主角在車上漫長的對話?請放心,即使重點是男女主角的對話,惟這部份只在最後約三十分鐘始出現,亦見電影的另一奇功。滿以為女司機是女主角,但她全程默默寡言,幾乎如像個可有可無的客串角色般,也完全抽離了電影的主線。正如主角幾乎忘了她的存在般,如非偶爾她有一兩句對白,觀眾也會忘了她的存在。

幾乎如像個可有可無的客串角色般,也完全抽離了電影的主線」唉,作為一個如此顯眼的電影道具,男主角的車子和女主角,被你說成「可有可無」,也太令人同情作者你了。又,這份一直都在、卻又一直在旁的,不正是導演刻意塑造的效果嗎?又,他媽的,男主角家福一開始不久,就讓女主角drive my car了啊lol

透過在女司機故鄉憶述的往事,主角(與觀眾)也開始明白到,很多時候人生都是無可奈何,人與人之間或有許多秘密,同時間也有機會真沒有原因、沒有秘密、沒有解釋,與其糾結這些不能解開的結,不如笑著活下去。這個意念寫來仿佛很俗套,可觀眾經歷了整整三個小時的療傷之旅,來到這一刻大抵也能覺悟得來、表達手法也毫不俗套。

唉,「與其糾結這些不能解開的結,不如笑著活下去」這種說法也太......太普通了......

不是與其不與其,而是這份罪(家福認為自己的罪),這份痛,我們就要好好抱著然後繼續活下去。

看起來,作者就是知道這是一場癒愈的駕駛之旅,卻不知道到底發生甚麼事。

奇幻魔法屋(英語版):迪士尼動畫的魔法正慢慢消失?

故事安排了一個大家族,導致角色過多,

 故事安排一個大家族,是因為哥倫比亞這個國家的傳統!不同民族的社會結構可以有很大差異,例如顯然你可以看到哥倫比亞就是一個喜歡大家族聚居的國家,那種家族的向心力可以說明,何以Bruno 叔叔這樣離家出走、卻又忍不住回家看著;又例如Madrigal 家族為甚麼會有兩個截然不同膚色的夫婿,

哥倫比亞主要是西班牙、美洲原住民和非洲定居者的混合體,但歐洲、阿拉伯、猶太和東亞移民在 18 世紀和 19 世紀抵達該國。這個國家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國家之一。麥士蒂索人(45%)、白人(42%)、黑白混血兒(5%)、黑人(2%), 美洲原住民 (4%) 和其他(2%)。


角色異能難以好好發揮,亦只流於單純為他們每人只安排一曲,角色性格極為薄弱

WTF,裡面有歌曲的角色都很有深度好嗎???Luisa 和Isabela 所承受的壓力來自整村人對Madrigal 家族的依賴和期望,那份說不出口的壓力,以及「沒有異能就沒有價值」的自我認同才不簡單啊;Abuela 婆婆也因為過往的經歷而對這份能力有著異於常人的執著。

不是有得發揮異能才有性格的!你這樣說不正正踩中電影所要反對的點嗎!?

劇情來到最後解謎,誤以為電影苦苦鋪排了大半天會有個高潮位,竟是就此就完結,既看不通鋪排了大半天的魔法有何作用、背後又有何情理,即使帶點陰暗的背景也得要扭個「一家人冇隔夜仇」、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主題,

當然,電影在處理Mirabel 和Abuela 婆婆之間的關係,確實是做得很差。可是這電影才不是說「一家人冇隔夜仇」「天生我才必有用」!!!更正確點來說,是「一個家族合作,才能更好發揮一個家族的力量」,還有「家庭成員的能力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份愛家人的心意」!!!你根本都看相反了好不好!!!!

東京貴族女子:兩個迷途女人的故事?

對《東京貴族女子》期望頗大,或因今年看了幾部談及人生的超出色日本電影,眼見談兩個女人因為一個男人遇上,走上了不同人生道路,誤以為又屬同類「嗒落有味」的佳作,卻見劇情拖泥帶水。兩位女主角對於自己前路毫無方向目標,只不斷在個死胡同內沉淪,終至悶場連連。

下??到底你有沒有好好看電影的??「只不斷在個死胡同內沉淪」??明明兩個女主角都有好好的找到自己的路向,沉乜撚嘢淪? 

這時候,再看回榛原的那條感情線,沒了前半段相愛的情味、豪門家族的虛偽,只覺她像個不知自己目標的女人,以豪門姿態嫁入另一個豪門後,自討苦吃、不斷輪迴。或許,《東京貴族女子》想借她的故事,談到在豪門生活的影響下,下一代或都難知自己目標所向,偏偏當她與「疑似小三」相遇後,卻又要妒忌別人的生活。若劇情俗套地安排「兩女爭仔」的故事或會更可觀,惟後半段完全沒有衝突與矛盾位可言,劇情過目即忘,恕難令人投入。

首先,劇情正正是在說,那怕你生在豪門,也有著自己的苦:你所有事情早就被安排好,你人生劇本早就被安排好;而豪門男生青木幸一郎﹐看起來風光無限,也是整個鎖鏈之中動彈不得的人而已。他會選擇榛原華子,因為她就是個很好的人選:看她第一次跟青木一家見面時,每個下跪的禮儀和姿勢都盡善盡美,你就知道榛原華子就是個被訓練嫁入豪門的女人。

他們不是「難知自己目標所向」,而是根本冇得揀。

若劇情俗套地安排「兩女爭仔」的故事或會更可觀」他媽的,這樣發展如此俗不可耐,這電影正是要說女性不用男性也可以獨立自主啊頂你個肺:富家女榛原華子就是不當貴婦,也要出來尋覓自由啊!本來偶爾打個炮就衣食無優的她時岡美紀,就是不想再倚靠青木幸一郎,寧願自己出來重新打拼啊!

一部長達超過兩小時的電影,就是看著一個不知自己人生目標的女子不斷在跌踫摸索,談愛情談人生俱無深刻感覺。

首先,電影有男有女就要講愛情,這種認知真的好差。至於「談人生俱無深刻感覺」,那是你看不到而已。

怎麼說呢,唉。

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電影的方向,但問題不是電影的觀看角度問題,是深度問題。

這個作者我很久之前也有看,不過後來沒再看了;過了幾年後回來再看,他不但丁點進步都沒有,還比從前差了不少。

再說一次,他對電影的解讀能力,真的愧對他所看電影的數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