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喜歡看林妙茵的facebook 專欄,果然專業從事過政治新聞行業,資料搜集與對政府行政的認知深入得多(恕我老一輩沒讀過通識 雖然很多人有讀過都不代表甚麼),比如最新的【至少做一個離譜的建議】就好好看
大家大概都知道,我對「兩蚊搭車」關注程度近乎執迷,若我是政治學者,大概早已以此為案例,特別聚焦2020年政府把受惠門檻降至60歲的決定,闡釋甚麼因素下政府會作出這種決策?是反智嗎?還是特殊情況下「特殊理性」?是集體決定還是一人決定?內部制衡為何失效?如何失效?還有政黨的角色?傳媒的作用?仔細探究,足以寫個textbook case。
1.
2020年1月,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把優惠門檻降至60歲時,差不多同一時間,政府委託顧問檢討兩蚊搭車也告完成,顧問提及(見圖):
「似乎沒有特別理由降低2元優惠計劃的合資格年齡」;
「許多60至64歲人士仍在從事經濟活動,....優惠擴展到這組別的成本可能會很高」;
「財政承擔影響巨大,必須...全盤考慮」;
「可能會與既定政策目標不大一致」。以林鄭特首資深政務官的背景,她不會不知降低門檻這決定會增加經常開支、易放難收、難以U-turn,兼且與當時「提高長者綜援門檻至65歲」自相矛盾。而我最不明白是:能換到甚麼?當時社會未見強烈呼聲要求「兩蚊搭車降至60歲」(當然,是good-to-have,但沒有人因此上街、瞓街要求政府擴大優惠),時值2019連串衝突稍為停竭之際,也許政府想「釋出善意」,但向60-64歲這一群示好又有點文不對題.....也曾聽說此舉是為建制派立法會選情鋪路(2020原本有立法會選舉嘛),但後來都出招完善了。說到底,這粒好貴好貴的糖換到甚麼?到依家我都好想知。
記憶中,確實沒印象兩蚊搭車是怎樣開始的,只知道突然就出現了,而這中間的決策過程之謎果然謎得來很有趣,反正現在很多香港政策自然就會出現,非常高效。
但本來相安無事的兩蚊搭車何以再被提出討論,情況大概出現於,全世界都知道接下來是經濟下行時期,而 簡樸房波陳茂波亦已聲明來年會有千億財赤,於是各種開源節流的呼聲便漸漸出現,於是兩蚊搭車話題,就在愛國facebook 群組都越來越多人討論。
財赤之下,要實事求是討論「兩蚊搭車」很難,難度在於有啲人會覺得「2蚊呢啲婆乸數,好心唔好計啦」,又有啲人會放大到「政府冇哂錢都係因為兩蚊搭車咋」,好似解決了兩蚊搭車,就解決了財赤咁(可惜唔會囉, 24/25年度兩蚊搭車預算是63.4億,起幾個街市就冇咗)。
一方面,現在的香港傳媒很懂得避重就輕,甚麼事要大聲講、甚麼事要悄悄過,於是大家的討論焦點就會放了在兩蚊搭車;不過,「好似解決了兩蚊搭車,就解決了財赤咁(可惜唔會囉, 24/25年度兩蚊搭車預算是63.4億,起幾個街市就冇咗)」這句實在好笑。說穿了便是,香港的稅收著實不少,那份富裕多到,你看看【迷失在億億聲中】,
大家記得第二批簡約公屋98億3740萬元公帑撥款嗎?也是工務小組通過後,決定埋「不建議財委會討論」,結果到財委會也不需討論、直接表決,只消74秒就通過了。
......造價7 億 8,790 萬元,4層高,140個檔位,冇熟食中心(但會有若干熟食輕食攤檔),建築樓面14400平方米,造價break-down如附圖,單以建築工程和屋宇裝備兩項計算,每平方米造價$33,333 元,文件說採用「目的為本、實而不華」原則,預計四年後落成。
當時我才剛剛義正嚴辭咁寫完「嘩,大嗱嗱使6至7億起個規劃展館?」然後發現原來起個街市都要$787,900,000,突然覺得自己冇座標去判斷一樣嘢貴唔貴,亦赫然明白,喺啲官員同議員眼中,6至7億可能真係好細數目,......最終這項目傾了2小時,搞到另一個議程都冇時間傾。以為議員意見多多,會好多反對票啦,豈料不是,也沒記名表決,目測17:0通過,隨即表決「上財委會時,是否要討論多一round?」目測6人舉手話要,10個話唔使,就這樣通過了這個7.88億街市、兼上財委會都不用討論了。
......這個「不建議討論」的做法,好處是慳時間、好多item不再需要官員出席財委會,單以「效率」計,肯定快咗。然而,隨着赤字愈趨嚴重,公共財政成為焦點,「財委會為公帑把關」更為重要。工務小組有40個成員,財委會有81個,由工務小組決定埋財委會討唔討論,合理嗎?以上述例子為例,10個人就決定了財委會唔使再傾了;亦曾試過有325億元撥款(2023年6月30日,北區醫院擴建),財委會沒有討論,直接舉手表決,連主席都話「銀碼有些嚇人」。
看了有關醫院擴建的新聞,「廣華醫院重建第二期計劃就涉及逾98億元」,「瑪嘉烈醫院荔景大樓擴建計劃就需要逾55億元」,「北區醫院擴建包括興建一座新急症大樓,造價逾325億元」,幾十個人完全不討論,實在是一批很為香港著想、勤快又為香港人著想的議員。
,
涉及公帑的決策應建基於理性,但也不可忽略市民觀感,政府若要在兩蚊搭車上有任何郁動,俾人質問「咁你個人工島仲起唔起先?你慳我嗰幾蚊嚟填海?!」又或者「你班問責官攞緊幾錢人工先?政府冇錢你就出少啲糧囉,做乜郁我嗰兩蚊?」都會寸步難行。因此,政府要先解這兩個死結,才有起碼嘅政治力量去郁動兩蚊搭車。
又,說到「理性」,當初降至60歲,顯然未有想清楚往後帶來的implications。周永新教授話「政府將合資格年齡降低到60歲,係政府做錯,唔應該係懲罰我地。」我認為好有道理,但如今要”undo”這個錯,一點不易,我諗連孫玉菡都苦惱緊「點解要懲罰我?」。
看到這裡,發現整件事真的好好笑,一件小小(又不會很多人覺得感恩、現在更只令人覺得老奉)的優惠,搞出這麼多個死結,無人願意去解決,現在回想起來,一人決策果然都是好東西。
以「記憶中,周永新跟張宇人很少有相同意見。」作開首,以「仲有,她在這問題上真的做到we connect——起碼connect了周永新和張宇人。」作結尾,非常完整,非我這等打個牙骹、隨口噏的人可以比擬。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