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星期二

家不成家。


你的國,我的家,明明他們世代住在這個地方,卻突然被通知,這裡再也不是他們的國。

只是,即使家不成家,他們不會再去其他土地,No other land。

唉,當年猶太人怎樣被對待,為何他們現在又如此對待人呢。

雖然不及之前馬里烏波爾那麼令人慘痛,但那份無力感與絕望感,卻絕不比烏克蘭少。 

本支紀錄片主要紀錄以巴衝突背景下,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地區的居民遭以色列當局進行武力屯墾,並強制驅離當地住民的境況。巴勒斯坦導演巴西勒·阿德拉自小就以鏡頭持續記錄家人及家園的苦難生活,當他認識了來自敵對地區以色列的記者尤瓦爾·亞伯拉罕後,兩人建立了友誼並開啟了這部紀錄片的拍攝計劃,希望透過人性的角度,吸引更多人關注巴勒斯坦的現狀。

在電影中你看到的,再也不是被種族滅絕的猶太人,而是四處以建立軍事禁區為名、強拆巴人房屋甚至學校,或是強佔巴人土地後、建立屬於他們的屯墾區;或是擺明車馬設立歧視政策,用盡辦法去限制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甚至會被以色列軍人隨意搜查、毫無反擊之力,被槍撃傷,卻有冤無路訴。

多次被趕到山洞裡的巴勒斯坦人,只好每天半夜偷偷起來再把房子建起來。

電影的其中一位重要拍攝者Basel,他的父親也是小有名氣的巴人維權人士,曾多次因為社會運動而被拘捕,從小耳濡目染下,他都份外關心自己同族的待遇;除了看店外,他每天就是跑到強拆地點,把以色列人強拆巴人房屋的畫面攝錄下來,並放上社交平台,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他們。

只是這種做法一方而用處不大,更越來越為他帶來麻煩;看看這不久前才出現的新聞,你就知道今天的猶太人有多強大了。

巴勒斯坦人不是沒有試過循法律途徑去尋求法律上的認可,但是在這個「猶太、民主的國家」,巴勒斯坦人能有勝算嗎?當你想到為何當初Basel選擇學習法律時,就更覺得巴勒斯坦人的處境是如此無望。

去到電影後段,Basel的父親再次被拘捕,這時候你可以看到Basel不敢再去捕捉強拆的消息,為了家人的生計、只能先把店看好再說。最諷刺的是,Basel一家人生活的地方,之所以暫時還沒被猶太人侵佔,說不定就是因為在很多年前,前英國首相貝利雅曾經到訪過這裡。

當中最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位以色列記者Yuval,雖然說,他甘願背負著同族的罵名,站在巴勒斯坦人的身旁,但他其實有很多退路:他可以自由進出約旦河西岸地區,以色列軍人不會隨便對他作出甚麼暴力行為。

他實在是站了在幸福的位置上,去同情巴勒斯坦人。

但最他還是有為巴勒斯坦人得到了關注。

不是說支持甚麼反對甚麼,只是,為甚麼哈馬斯得到加沙走廊的巴勒斯坦人民支持,自然是因為當地人民受到太過份的欺壓。

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