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星期五

街。

香港的道路規劃,大概分幾種。

最原始的那種,在香港我未見過,要在澳門才見識到。雖然說葡萄牙曾經在海上稱霸過一時(字面意思),可是不得不說,澳門的地圖真是很差,不能看地圖而到達目的地,反而是口耳相傳路在口邊更好。而他們的街,是隨便一條窄巷就是街,空地又是街,轉彎位又是另一條街。

簡單來說,就是亂來的。



第二階段,是小巧玲瓏式齊整。

例如九龍城、西營盤。那些地邊被間隔得很整齊,可是範圍很小,用玩凱撒大帝3的角度來看,就是個地方太小有所限制、不能發展成大宅的平房區。這些地方整齊是整齊,可是交通很差,因為道路太窄,而且欠規劃,結果現在都只能劃成單行路,或是隨它塞。
題外,我個人有點喜喜歡九龍城。




第三階段,是妥善。

例子有沙田(雖然愈來愈差,但有其他原因)、大埔、港島北。我不是甚麼港英派或是港獨派,但很佩服英國人在建設規劃方面的高超構思和長遠眼光,單看獅子山隧道和紅墈海底隧道,直至現在它們仍是最重要的交通紐,可見英國人的眼光有多毒(稱讚的意味)。

有如黃仁宇教授的大歷史觀,英國人的道路規劃,就是大道路觀(?),以大道來劃分區域,然後分類區域用途,以小街作附助。看看最幾年發展得最快的將軍澳,和沙田相比,高下立見。我不知道規劃沙田新市鎮的人們其實是甚麼國籍,但想來能在50年前為政府工作,即使是華人,他身份才學都一定不普通。

也有可能是倫敦太差,英人們痛定思痛,決心學好建設吧?(笑)



第四階段,叫多餘,泛指英國人離開後香港政府自行規劃的道路系統。例子有天水圍、東涌、將軍澳日出康城。

當然,我知道其實東涌的建立在英國離開前已經決定,但問題是特區政府接手後,成功把東涌進化為東涌國,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政府似乎已經放棄繼續發展東涌,而把魔爪伸向將軍澳。

單是這一件事,足見政府短視。覺得不夠就臨時在旁邊加一個,結果就是起不了紓緩作用,又浪費資源,最佳例子有西隧,還有那條我都忘了名字的………沙田和深水埗之間的那條隧道。當然也偶有佳作啦。

而天水圍的出現,是因著愚蠢。要遷就交通工具而規劃的街道系統,名叫本末倒置。

說著說著,好似說太多了,本來只說街道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