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平之役,極是異事。曹氏造基立業,雖無兩漢本根之固,然自操至此,已五六十年,民志久定。司馬懿再世受遺,信非忠貞,何遽盜奪?而況虛位無權,勢同單庶,一旦因人主在外,閉門截橋,刦取事柄,與反何殊?此至愚者不敢為。懿號有智,而披猖妄作,自取族滅。然竟以勝,一異也。曹爽兄弟,昬庸童豎,無足深責。然崇、信、何、鄧,惟其所為。晏等皆勝流名士,並居要職,命令所由出。方天子朝陵,爽、義扈徔,未知晏、颺之流安在?而變起倉猝,但有桓范拔劍南奔,其餘竟無一辭。懿奏既通,駢首受戮,而魏事已去矣。懿一旦僥倖,於至愚而成至智,晏平時自許以上智,而終成下愚。苟無人心,忍而就此哀哉?二異也。昔韓馥讓州於袁紹,竟走廁求死。當危亡之際,舉國無人,乃至於是。孟子謂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何太甚乎 ? (葉適《習學記言》)所以仇鹿鳴就說:
司馬懿以垂暮之年,冒傾家覆族之險,突然發動政變這件事的原因頗有值得探究之處。當時司馬懿雖與曹爽有隙,但曹爽對他還是外示尊崇,優禮有加,並無步步緊逼之意,若司馬懿借此退出政治舞臺,頤養天年,保全富貴,並不失為一個合理的政治選擇。司馬懿儘管曆仕三朝,在曹魏政權中擁有深厚的政治、社會基礎,但是任何一個政治人物在離開權力中樞十餘年後,所能動員的政治資源恐怕都是相當有限的。此時發動政變,其所冒的風險是不言而喻的,是什麼力量推動司馬懿決定僥倖一擊,發動政變的呢?
這和曹操有根本性的不同,因為我相信對於曹操本人來說,為天下人民建立一個安寧的世界才是他自己的夢想,可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操哥你不想發財,也不要為難你千千萬萬個手下和家庭啊?自己被部下步步進逼,不得已只好用周公來為自己作擋箭牌。
好吧,說回司馬懿。
我記得曾經看過有人對於本能寺之變的分析,提及到明智光秀為何會發動本能寺之變。作者在文章一開始就指出:人的短期行為由感情決定,長期行為由理性決定。
司馬懿在發動政變時的盟友,在他殺了曹爽後就都立即離開了司馬懿。這說明,司馬懿與其同伴大概只是一種暫時性利害一致的結盟,曹爽當時應該是令到很多人都很不爽他,所以目的是「把曹爽拉下馬,讓我們這些元老取回應得的權利」之類,當中並不包括把曹爽趕盡殺絕。而司馬懿之後不惜背負盟友的目的而除去曹爽、或是將自己的權力以繼承的方式與司馬師進行交接,這些都似乎暗示了司馬懿內心的野心。
曹叡遺詔要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其實就是防範司馬懿。再加上「長期行為由理性決定」這點。
這樣看來,司馬懿的野心還真的不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