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0日星期五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這poster選得好。

之前聽朋友推薦,就已經想看很久的電影。

是北歐電影的疏離氣息和淡淡冷冰呢,很喜歡。

Soundtrack也很喜歡,尤其是那鋼琴聲。

有幾個畫面我非常喜歡,例如那些黃昏下的城市、Julie跑到公園(?)上,和Eivind一起向外望的風景;那雪中的健身室、晚上的城市和向外看的海

每個鏡頭都有濃郁的外國風情,讓我好想去那些地方,深深吸一口氣,把那雪天的濕冷吸進肺中,然後咳嗽。

茱莉是奧斯陸的一名醫學生。經過一番頓悟,她決定該當心理醫生。翻了翻手機的相冊,又想當攝影師。跟第一位男友外出的時候,她碰到比自己大15年的艾克索·威爾曼,遂與這位享譽盛名的圖畫小說家展開一場忘年戀。

電影沒甚麼很壞、賤到爆、一腳踏十船、拋夫棄子應要天誅地滅的人。

電影只是細細碎碎的,把某位普通又聰明的女性,她的點點滴滴,她的選擇給刻畫出來,非常立體、多面向性。

先講電影的一大重點:愛情。

主角Julie長得漂亮,人也聰明,她自己也有相當自覺,所以上學能跟教授在一起、拍照能跟模特兒在一起,後來轉個身隨口搭個話,就成功遇上一位甚麼都能討論的好對象,漫畫家AkselAksel不單是漫畫家,設定上他還是位見識淵博、言辭鋒利、能無所不談的創作人,而且他對Julie的愛穩重、包容、無所不知,幾乎所有生活上的問題都不成問題。

Julie還是要跟Aksel分手,然後說出那句名台詞:

I do love you and i don't love you.

(不是「我愛你,我卻不喜歡你」——這是另一類心碎,但我更喜歡上面那句)

為甚麼Julie要跟Aksel分手?我想她自己也不知道,她口裡說很不想一直這樣被看透、分析著,我想,她只是很想逃離這種一成不變、甚麼都被知道、似乎早就被規劃好一切的未來。

Julie遇上Eivind,是一個timing,也是一個bad timing。

對可以言無不盡的Aksel分手後,激情所燃點起的,是很健碩大塊頭的EivindEivind幾乎就是一種,相對於知性的存在:他健美高大溫柔,大概也在性事上給了Julie很多快樂(尤其是上一個畫面、跟Aksel的分手炮更像例行公事),更甚者還提供過迷幻蘑菇讓自己得到更不理性的快樂。

然後有一天,Eivind發現Julie寫的文章,Julie本來興致勃勃地、甜笑著問「你覺得甚麼地方寫得好?」Eivind卻期期艾艾地不知所云,讓Julie感到非常失望,怒說:「你還能想起上次看書是甚麼時候嗎?」之後有次在健身室跑步,發現上電視節目的Aksel,又留意起了他。

不是指責Julie她得隴望蜀的心態,而是Julie往往在快樂過後,漸漸地發現不如意的地方,不會去做甚麼改進、改善,而總是避開問題不去處理。

又例如Julie對她的父親的事情上:明知道父親根本就無意來探看她,諸多借口,只會默默背後抱怨,面對面時也不揭穿。

愛情上如是,生活上亦如是。

就一如最開始,Julie考得上醫學院,卻在覺得沉悶之後、換了又換,結果只在書店裡面工作。對,家人都很好,沒對Julie的任性說教甚麼,卻反過來讓她很沒有方向感。

Julie知道自己不想要甚麼,卻一直都找不到自己想要甚麼。

而愛情算是,一個把她的性情展現出來的重大面向,說明這種性情對她本人、和她身邊的人有甚麼影響。

甚麼是世界上最爛的人?

Julie喜歡逃避,所以在跑步時候的她是最快樂的。她知道這樣不好,但她還是忍不住想跑走。

感情路上,她一點都不爛:那怕是差點擦槍走火,不能做的事情她一概沒做;人生路上她更是沒甚麼問題。

所以「最爛的人」應是她的自我評價;她對自己的評價如此低落,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於是她才會在Aksel的作品簽名會中,感受到自己與男友的差距,失落離開;在Eivind旁邊感到輕鬆(所謂的「可以做自己」,well....),卻又潛意識覺得這樣下去不行的焦躁。「世界上最爛的人」也不單是Julie的自我評價,就算是EivindAksel,也曾經這樣想。

當然,再深層次地講,這種迷惘、一事無成和無方向感,可以說是很多快樂現代社會人的共同心理狀態,但我想這種問題在北歐社會再普遍一點:他們都是那些集體主義很強的國家,強調的是「每個人都差不多、不是特別突出的nobody」(大概這個意思)。於是整個社會就散漫著一種「我努不努力都沒關係」「沒有人生目標也沒所謂」,所以明明可以上醫學院,也是「當個書店職員也可以吧?」;而例如Eivind在他那太有目標的前女友身邊就感到很吃力疲倦,有如Julie看到作品展中的Aksel很遙不可及那般,JulieEivind在一起,不是甚麼興趣很合之類的緣故,而是他們都很溫柔,遇上挫折就慢慢退開的自卑者共嗚。

但酒會可以早走、愛情可以分手,終於,Julie遇上了一件她逃離不得的事情時,她心情就崩潰了,也直接把那個自我疑問再次放上枱面、不得不面對:我配嗎?我能嗎?我可以嗎?

當然生活上「生兒育女」是個很重要的人生決定,但在這電影中可借代為一種、對於JulieEivind這等年輕人來說、一旦決定了就幾乎被規限好未來,沒有退路的人生。這對於習慣了逃避和選擇的他們來說,是一種非常巨大的壓力,是以他們都從來沒想過要生小孩(所以相對之下,電影開始不久就覺得應該要「建立家庭」的Aksel,無疑是給了Julie很大壓力)


算是另一條暗線吧,最後AkselJulie訴說了很多對世界的不捨,也說及了自己為甚麼如此執著於實物啊、收集啊之類的事物,更是不甘地說出:

「我實在受夠這些痛苦了!」

「我也不是願意才對我人生人頻頻回望的!」

「我只想和你二人一起快樂的生活下去。」

就有如,可以的話,用心拍照盡量不要用手提電話拍照,而要用相機。

不是拍出來的照片好不好看的問題,而是其他。

對,就是這裡所說的那樣,

30岁的我,依旧无法好好生活

Aksel告诉Julie,自己所处的年代网络不够发达,那是一个需要靠双手去发掘周边事物的年代,以唱片和书籍为例,所有的文化符号都是具体和可被亲手感知的。

新生代则不同了,一出生就被信息覆盖的他们面临着诸多选择,一切都能通过快捷方式得到满足,但认真体验一件事物的乐趣,亦随着海量信息的冲刷荡然无存。

Julie身上的缺点就是这个时代负面的集中体现,经由数字信息喂养起来的他们看似什么都懂一点,但能系统了解事物全貌的人已经不多。过于分散的精力让他们很难专注于同一件事,同一个人。

什么都很有趣,但很快又会随着下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变得索然无味。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当代青年看似活得潇洒自由,但未必比老一代人更通透。

還有碎片化、不成篇章。大概也是導演刻意把電影分成十二個章節的意指之一吧。

我很喜歡最後AkselJulie的開解。

其實也沒甚麼特別深遠意義的話語,只是Aksel一再向Julie保證:你是個很好的人,你一定能做個好母親。不是那種性別定形啊甚麼的事,Aksel想表達的是,Julie應要對自己有多點信心:

你是個可以擔當得起重大責任的人,你比你自己想的出色優秀得多,就有如你能寫出優秀的文章那樣。

不過我本人很爛是事實(幹)。

雖然電影很刻意地說「有序章、終章,以及十二個篇章組成」,看似被切割得很開,其實更像是把一整個生活切開成很多部分之後、再以立體拼圖的形式把生活圖像黏在一起,部件之間又藕斷絲連不可分割(生活本來就難以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如被打碎後、再重新黏合起的陶器。

想起了看劇集才有、又難以遇上的貫通感,卻更綿細點,似是靜靜地用絲線連在一起。

覺得,這是套可以重看看,並獨自細看的電影。

每個人心中都有軟爛、自私,想逃避的地方,而這種電影大概很多人看到時,都會暗暗地想「很能理解這種想逃開的心理」,然後覺得這電影有種自己才有的connection之類。這種感覺很好,也只有這種「只有我才有」的念頭,才能深化電影中伴隨著北歐而來的孤獨冷感,那種獨自看著海邊日出日落、痛著流淚然後露出笑容的感受。


想到「人類悲歡並不相通」這句,我想,悲歡說不定大家都差不多,好比並排的test tube,問題只是不相通。

是套好電影呢。

2 則留言:

  1. 嗨,很久不見,你還好嗎

    我覺得Julie愛的是心裡一個完美的影子,而不是特定某個人。在不同的時段,她把不同的人當成是那個影子,但終究沒有人是。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好,好久不見。情緒低落了好一陣子,這幾天才有點好轉。

      我覺得她的愛總是永不能滿足:就算被她遇上一個「很完美」的對象,大概她又會覺得「太完美」了。

      我覺得,這跟Julie(和Eivind)那種失落和迷惘很連貫:因為習慣了甚麼都有,所以能握在手裡時覺得平平無奇,拿走了才有趣味。那愛的似是一種「可以更好」的目標,簡單點說就是想要新鮮﹐例如Julie在電視看到前男友時又引起了她的興趣。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