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星期四

豐饒之海。



看完一連四本的《豐饒之海》後,才敢回去看導讀。

楊照就把四本小說的主題概括得很好:

......《春雪》裡寫了日俄戰爭後貴族的沒落;《奔馬》記載了軍國主義的湧動;《曉寺》則處理日本向南洋前進的經驗;《天人五衰》又將背景設在戰後荒蕪荒亂的條件下。這些綜合集中起來,給了《豐饒之海》明確的 「大河小說」(roman-fleurve)身分。

單以主題而言,《豐饒之海》確實是融和了明治~大正~三戰前後的時代背景、他過往的寫作經驗(由純愛到右翼思想、美學表達和剛健男性等等),以及唯識宗的思考等等等等,然後濃縮在這一部書作之中。每部《豐饒之海》的小說又確是有不同風味,同時又有同一主題互相緊扣一個大命題,是一部各方面都非常出色的作品。

大家都默認了三島的成名作《假面的告白》是他本人的半自白作品,自然都心知他對於男性那份壯健的軀體是多麼地嚮往。而三島「在交付了《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天人五衰》最終章原稿」後,就是三島事件、然後就自殺身亡,大家就自然地想在《豐饒之海》找到三島自殺的心路歷程。

首先,

〈憂國〉是三島相當喜愛、重視的作品,他曾表示:「如果,忙碌的讀者只能選讀一篇三島的小說,想把三島的優劣一次通通濃縮成精華的小說來閱讀,那麼,我希望讀者選讀的是〈憂國〉。 

一直在想,三島「最想被人看」的作品,不見得就是他覺得「最能代表他內心」的作品,尤其是大家都熟知川端說他是「以真花精髓編織而成的纖弱人造花」,是〈憂國〉裡的武山信二,似是是三島希望被人所看到的陽剛的一面,多於能代表他真實內心的一面。他屬於那種,意志力行動力非常強、強大到堅持去健身改造自己肉體,並花了巨大力氣去演出「一名大作家應有的形象,包括結婚生子」這樣的一個人。

三島由紀夫一生都在自我證明,證明自己可以做別人不相信他能做的事。反過來看,他也一直都在努力抗拒自己內在某些根本的、本能的質素。

最有名、最清楚的,當然是他陰柔的情性以及孱弱的身體。年輕時代,他的感官如此敏銳、他的品味如此纖細,他的文字如此華麗。然而成名之後,他卻致力於強迫自己撰寫陽剛的文字、不斷嘗試強硬的文類與立場。年輕時代,他的軀體展現著某種奇異的、中性乃至雙性的嬌柔。他對所有激烈流汗的運動,充滿厭惡。他講到劍道時,習慣地表現不屑:「我真討厭那個!生硬的聲音,不管輸贏都會擔著臉哇哇地叫......真讓我受不了!」可是中年以後,他卻著魔般苦練身體,強迫自己去參加抬轎活動,抬得幾乎虛脫,他也轉而接觸原本讓他那麼受不了的劍道......

他想要證明他不是個陰柔的人,他要努力拒斥男性男色對他的吸引力,他要依靠自我力量把自己轉化為男性男色,而不是其對立面。這是三島由紀夫生命後期最大的決心,恐怕也是他最大的痛苦。


所以楊照也把三島的內心講得很清楚, 

換句話說,《春雪》中的松枝清顯、《奔馬》中的飯沼勳,是三島心目中的「應然之我」。

熱情磅礴、純粹陽剛的生命光耀。而《豐饒之海》沒有終結在阿勳的切腹,就是因為除了這白雪瑩亮的「應然之我」外,三島由紀夫還有不斷舞動的「實然之我」,無法丟棄,甚至無法壓抑。

三島一部分的「實然之我」展現在月光公主身上。似乎是由飯沼勳轉世而成、女同性戀身分的月光公主,具備了強烈的雙性特質。既陰且陽,又男又女,而且天真又世故、衝動卻狡繪。到了《天人五衰》,另外一個更沉重的「實然之我」隱約躍動,那就是:這一切的熱情、美好,會不會只是一場辛苦的表演?由本多繁邦指揮導演,誘引安永透去演的一場勉強的戲?會不會只是誤會一場,甚至騙局一場?如果是誤會、是騙局,那麼會不會什麼時候會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會不會所有這一切,突然被月修寺的住持尼全部否認、拆穿了呢?會不會是從來就沒有松枝清顯這麼一個人呢?會不會本多以為存在,然而實際上,從一開始時這個人就完全不存在呢?會不會到頭來,油然而生的是像月修寺的庭園所傳遞出來的感覺呢?「這是一座別無奇巧、顯得優雅、明朗的庭園,唯有數念珠般的蟬聲在這裡回響。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聲音,一派寂寥。園裡一無所有。本多想,自己來到既無記憶,也別無他物的地方。」

寫完《天人五衰》終章最後這幾句話,三島由紀夫就出發赴死了。最後這幾句關鍵的話,在我看來,不是解脫的豁然開朗,而是三島布下的最後煙幕,他的自我懷疑已經強烈到無可忍受了,但他還是不要讓別人看穿。

看穿他的害怕,害怕自己是個膺品、是個冒牌貨。害怕人家看出來他其實既不陽剛、也不強壯,而且不英勇、不堅毅,解決他的害怕,只剩下一個終極的辦法,那就是在被拆穿前,用可想像的最英勇的行為,結束自己的生命,以毀滅來凝結形象、阻止變化。最美好的東西,只能靠毀滅來加以保護。毀滅了,它就不會再變化,它就成了永恆。這不正是三島由紀夫傑作《金閣寺》裡最主要的信念嗎?荒誕卻讓人無法否認的信念。

在自衛隊辦公室切腹的剎那,三島由紀夫把自己幻化成了金閣寺。不再存在的三島由紀夫將留下完美的陽剛、強壯、英勇,不再變動。也從此不會再被拆穿藏在陽剛、強壯、英勇表面下的另一個三島由紀夫。藉著切腹自殺,三島由紀夫希望證明自己確是松枝清顯、飯沼動與月光公主的輪迴傳人。

用可想像的最英勇的行為,結束自己的生命,以毀滅來凝結形象、阻止變化。」個人覺得確是很有可能屬於三島本人的念頭,包括世人對他不陽剛的真相、創作上對自己的疑問(相信與他得不到諾貝爾獎有也關係,始終......《金閣寺》確實是在他的認知中、最接近獎項的一部作品了),對老去的抗拒(看到在《天人五衰》把衰老寫得如此面目弄憎),對日本的失望等等。

我一直都覺得,三島的自殺,也有相當的逃避成份在內,畢竟他當初就是不願意接受自己體弱的本質,才迷戀那個壯健、氣宇軒昂最好還有濃厚體毛的自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