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7日星期三

中國金融史三千年。四。

這本書和上集相比有丁點進步,那丁點進步源於作者引用了更多的書籍,而有更多的書籍純粹是因為宋代有很多書籍。




自從上次看過《變臉.變法.變錢:王安石》後,就一直對他的變法很感興趣,於是,看到這本書的中集,就很是期待。《變臉.變法.變錢:王安石》對王安石推崇備至,這本書卻對王安石說到不堪入目。「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卻硬要解釋成「為了撈錢就連上天祖宗人言都擋不住我要錢錢錢錢錢」的市儈之徒,這也太過了吧?

真正最討人厭的是司馬光才對,那個引起爭議的青苗法都算了,其他真正有實用的新法都一併罷去,這不是私怨是甚麼?

這本書最大的問題在於對史料的考證非常不嚴謹,照本宣科,歷史書說是甚麼就寫甚麼。或者說,他是先入為主地對某件事有了甚麼結論,然後再找能支持他的歷史文獻出來引經據典,最後出來的效果就是十分偏頗的「歷史」。而且,聲稱自己學的是金融寫的是金融史,卻離不開「天地所生財貨百物 ,止有此數 ,不在民 ,則在官」這種傳統又狹隘的農民經濟觀,真是一個學經濟的人說的嗎?

或許有些許地方能脫離傳統中國歷觀,但更多的卻是被束縛在中共式馬列型黨八股,反正就是反對官僚對市場作出任何形式的干擾,因為讓官僚涉足就會造成豪強林立百姓痛苦。骨子裡的思想仍是毛澤東極左用來搞起文革那一套,大地主就應該打倒,官應該有如明太祖所定下的標準苟活著,能為人民服務是他們的光榮。

好,罵完了,贊一下吧。

從上集看到中集,作者更像是從金錢的角度作來編寫中國歷史,而不是編寫中國的金融史。雖然有金融之名卻無金融內容,但對於歷史上的貨幣的情況還是能寫出一條脈絡出來。而每一次戰爭背後的經濟戰也寫得滿精彩的。

另一方面,這本書從兩宋到元明,都說了不少官僚利用職權撈錢的例子,也確實證明作者在兩本書中一直強調「讓官僚涉足經濟只會令引來腐敗」這事是對的。特別是明朝那些滿口聖人言的東林黨,其實比魏忠賢更無恥。

還有一點比上集進步的地方是,作者終於都沒有說明代是一個封建的王朝,而是一個專制王朝(算是脫離了中共式說法),不過那部分同時又在盛贊歐洲的封建制度(說甚麼提供了大量的試錯空間,所以法國大革命是因為甚麼而出現的啊)......也有可能只是為了和西方的封建作出分別。還有「無為而治通常創造繁榮經濟,卻毀於土地兼併」這點,也算是作者最大的一個進步,終於都看清楚漢武帝要進行經濟改革,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土地兼併太嚴重了嗎?不如再說說一個發生在現代的現實地區作為例子:香港。

至於說到中國明代有沒有真正的資本主義這個問題,我認為作者雖然算不上是甚麼高見,不過也解釋得令我信服,那就是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國傳統重農式思考影響,明代那個不管怎樣都說不上是資本主義,只是很接近而已。


嗯,這書的內容不要太當真,裡面有很多先入為主的地方。不過,對於沒認真看過中國經濟史的我來說,還是滿好看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