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很喜歡這個poster,其次是Cate Blanchett穿這身衣服真的無敵好看(YK也非常認同),再者裡面的鏡頭調度和構圖都非常好看。
電影算是比較傾向講求演技力的「最佳女主角」類片,是以電影一開始就用了好幾個長鏡頭來襯托Cate Blanchett的演技,還有最後入了魔似的畫面也讓我想起了她在Blue Jasmine時的演出,確實是......很有野心XD
。
劇情方面,基本上這影評已包攬了大部分我想到的感想XD,也表達得更好。
【权利与性掠夺者】
......交响乐团的等级是如此森严,乐手的每把椅子,都按照离指挥台中心的远近被赋予了明确的重要性。坐在其中的人,有任何一点相互吸引,不管是专业上的还是私人的,都会因为靠近的权力中心而变得不纯粹。塔尔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不管Olga作何反应,这种权势的不对等都会将她置于性掠夺者的位置。
電影的主調應該是這個吧,位置與權力所建構成的制度,與性別無關,都會把人侵蝕。
「乐手的每把椅子,都按照离指挥台中心的远近被赋予了明确的重要性」,電影利用交響樂團中慣有的森嚴等級:當你站在指揮台中心,所有樂手都必需以你為中心點、由下而上仰望著你,畫面性非常強,側面說明Tár 在樂團中的絕對權力性。
好幾次演練完後,Tár 都會問身邊的人「這次演練的效果如何?我要個最真實的答案。」但其實首席小提琴手就是她妻子,助手Francesca 也是她的人,她真的能期待能聽到甚麼真實答案嗎?
最諷刺的是,一開首Tár 高談闊論音樂性能超越性別界限、而自己以女性、同性戀者、精英、等等這類金牌般的標籤出現於人前,私底下卻跟任何一位父權系統之中,「那個位置」的人沒甚麼兩樣。
,
影片结尾的一场戏,塔尔不得不直面自己作为性掠夺者的本性。当她在泰国一家按摩店,拿着号牌,面对满屋子跪坐成三层的年轻女技师,她转身冲出按摩店,在街边呕吐。这种“挑选商品”式的带着性暗示的服务,让她联想到了自己不堪的过往,心生厌恶。
最有趣的是,影片結尾的這幕,刻意地用了有如交響樂團中的陣式,把商品般的女技師展示於Tár面前。
也是讓大家反省:即使你在演奏世界上最頂級、最有文化氣息的藝術作品,準備完成甚麼偉大而歷史性的作品,富麗而堂皇,只要你們做著相同的事,那你就有如在挑選女按摩技師那般。
,
【无法逃避的噪音】
塔尔有极其灵敏的听力和近乎完美的音准,总能敏锐得捕捉到远处的门铃声、节拍器的滴答声、隔壁的敲门声、公园跑步时女人的尖叫声等等。她试图去逃避这些噪音、寻找它们的源头,但无一例外这些噪音总会再次出现。
关于Krista的情节,导演刻意设计得很模糊。一方面,塔尔显然是对Krista做过亏心事,......。但另一方面,我们其实不知道塔尔和Krista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她们之间也可能是一个年轻艺术家不得志想不开的故事。这种“模棱两可”,我认为一是因为导演从始至终都在通过塔尔的主观视角去呈现各种事件,塔尔想逃避这件事,于是我们也只能窥见她掩盖真相后的零星片段。二是因为事情的原委本就不那么重要,塔尔的缺陷已经显而易见,......
這份「模糊」也算是電影中另一亮點所在。Tár 與Krista 之間發生過的事,我們一無所知,一如作者所說:可能真的只是Krista 一廂情願;而Francesca 對於Tár 的感情,也是難以一言以蔽之的:顯然Francesca 對於Tár 有相當的恨意,例如電影開首她就向某人直播Tár 的睡姿,但你又會看到她願意繼續忍受當Tár 的助手,可能出於傾慕和才華上的心折,直到最後一根稻草落下為止。
又例如Tár 對新來的大提琴手Olga,顯然Tár 對Olga 多了不止於團員的興趣,甚至為了她而刻意選比較得心應手的曲目;又(大家心知肚明)裝模作樣地公開甄選曲目的表演者,然而結果出來,Olga 也確實是一位有實力的大提琴手,這令Tár 的稍為越軌多了點正當性;而日常練習中,Tár 也不曾對Olga 出現過確切的行動。
日常生活中,正是這份「模糊」令權力能夠越界(尤其是當權者總覺得自己「進可攻,退可守」),對應於音樂所講求的精準,也是電影一種巧秒的設計。
電影中有一幕:Tár 的恩師提及到,自己歇盡所能,使自己不曾越界。當時的Tár 的表情實在極妙,你會感受到她內心的對白是「正因為如此,你就是如此平庸,只淪為一台留聲機,董事會不會有人記得何,更不會在歷史上留名」。
於是Tár 就失手了w。
,
【取消文化】
影片还有一场塔尔在茱莉亚音乐学院上课的戏,上映后引起了很高的讨论。一位年轻的棕皮肤学生在课上说他从来不听像巴赫贝多芬这样的白人男性作曲家的音乐,因为他们有“厌女”的生活方式(巴赫有20个小孩)。塔尔拒绝他对西方经典的全盘否定,认为他这是社交媒体时代的道德正确审判,坚持评估艺术时不应该把身份标签掺合进去。她一边用钢琴演奏巴赫的Well-Tempered Clavier的开场前奏,一边饱含热情得解析,短短几个音符就传递出音乐的精髓,很难不佩服她这段生动的回击。
「评估艺术时不应该把身份标签掺合进去」,確實是今天不少出現的情況。又,如果所有哲學都來自古希臘哲學家,依照那位同學的理論,我們也應該否定他們,因為古希臘的知識份子,他們有這份探討學問的閒暇,是因為他們的文化建構在奴隸的勞動之上。
同理,Tár 有她性格上缺陷的一面,直接間接導致她日後的生活崩塌。然而,Tár 的才華無庸置疑,而她本身也非一個絕對的惡人(也不會有人是吧)。
周邊的人於Tár 心目中都是交易對象,但Tár 還是真心對待女兒,就算是半夜被吵醒要抓著腳安撫女兒入睡也沒有怨言;雖然不時因為鄰居的滋擾感到煩厭,但鄰居出事的時候還是會幫忙(雖然不情不願xd),更會為鄰居得不到親人好的對待而抱不平;回到自己的家中,會留意到房間裡的手風琴,更會想起她成立的獎學金正是叫做手風琴獎學金;更不用說Tár 最後意識到自己過往的所作所為令人作嘔,說明她是個有反省能力的人,也有著對音樂的初心。
我无法同情塔尔,也无法把她简单定义为坏人,这种问题的复杂性正是“取消文化”的非黑即白没有涵盖的棘手之处。艺术家的作品能不能和人品分开?对巴赫的评价应不应该考虑他的失检言行?塔尔显然觉得不应该,她就是当代版的巴赫。
這個問題,我想不單涉及到「以人品否定作品」這個面向。再闊一點,就是不能以片面去否定全面:人類本身就是一種具有相當複雜性的生物,為何只能用一種標籤貼在某人的額頭上?顯然是導演他借電影反對這種過份氣勢凌人的取消文化。
。
最後在穿著特別的觀眾面前表演,看到有些評論說是懲罰,我卻不太認同:在Tár 前往該國家前,她曾一度回家暫避,然後被小時候看過的影片重新感動。
所以結論應該是,或許不再去往高處發展、去尋求音樂上更高的可能性;不需要理解深奧的樂理、小提琴的弓法應當如何、交響樂團上的編曲應當如何,而是與民同樂,讓更多人簡單地了感受到音樂的美好。
是一種重生,更是一種贖罪,為過往高傲的自己贖罪。
。
另,
專家出現了XDD
演出時不能打斷,排練則可以即時停、即時糾正。塔爾頗為吹毛求疵,身為頂尖樂團的總指揮理應有很高要求,問題在她的方法比較幼稚,犯齊新人指揮的典型錯誤,例如樂師奏一兩個音她便打斷、太頻密的要求極端音量或音質,又命令樂師要時刻看着她,都是妨礙樂師的幼嫰行徑。
每次寫感想的同時,再拉扯出各式各樣雜七亂八的,那份整合感和無限延伸的知識,都非常有趣。
這篇也寫得非常好,
劇本寫得好,因為這裡帶出的問題相當複雜,至少有三重。第一重:位高權重的人以工作機會威迫利誘年輕人跟他發生關係;第二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容易被人誣陷,以剪接和謠言指控他們種種不當行為,即所謂失控的 #metoo;第三重:應否因藝術家的品格而否定其作品,即 cancel culture。Lydia 一個人的故事就帶出三重問題,是劇本精妙之處。
幾句就點出了整個電影的層次。只是我想到的點跟開首豆瓣的影評比較接近。而這文章所作出的探討更遠:或許電影導演本身真的沒有意思,但現實中還是有人感到被冒犯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