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星期六

CCTVB化。

單純就很想對一篇文章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

別讓動畫CCTVB化


猶記得N年前,CCTVB的劇集還未膠化之時。《棟篤神探》一劇,結局說到主角莫作棟(黃子華飾),在趕往婚禮時「疑似」哮喘發作,生死未卜──故事就這樣作結。當年資訊不如現在般發達,但仍引起當年的「師奶團」極大的不滿。在壓力之下,最終CCTVB就只能推出一個所謂「完全結局」,強行將原作變成「Happy Ending」作結。

說到2004年的這套《棟篤神探》,因為結局令人不滿,所以就再另外出一集完滿結局。

其實這是好事,不是嗎?甚麼叫做民主精神?就是選擇權在民眾的手中。當一套電視劇的劇情得不到民眾的歡迎,推出補救措施是理所當然的事吧?另一方面,這也是一個反映現實中民主會導致甚麼情況的好例子。


再順帶一提,品質參差一定有,但這幾年越來越多無線的劇集都有不錯的表現,例如有愛回家,點解阿Sir係阿Sir、怒火街頭、女王辦公室、天與地、換樂無窮、老表,你好嘢、熟男有惑、師父·明白了、衝上雲霄、My盛Lady、寒山潛龍、宦海奇官、女人俱樂部、使徒行者等等等等。連我這個很少看電視的人都知這麼多,更何況真實的情況?

雖然最近人們都追看英美劇內地劇多,內地的劇集制作陣容豪華,故事又峰迴路轉不得之了;英美劇我不是太清楚,但看到他們一season完一season又起,看來也是精彩絕倫的。

但我還是喜歡看香港的電視劇。港劇自有港劇的味道,有也港劇的樂趣,這不單是因為他們在說粵語,還包含了慣性、感情、文化、集體回憶等等等的部份。

嗯,好像說遠了。
不過──觀眾到底想要一部怎樣的《艦これ》動畫呢?是一部純粹地輕鬆、賣萌的日常番組?還是一部具史實背景以及動畫元素的一般番組?在這個所謂「廢萌」當道的時代,不少動漫迷都痛斥時下的作品缺乏劇情、內容、深度,只是一味地賣弄作畫、女性角色、公式化屬性……然而,這次「如月之死」的事件,卻正正反映出所謂的「違反市場大趨勢」的結果。縱然在劇情上,如月的死是多麼的「廉價」,但畢竟並是遵循著原著而行。有人說這是「為殺而殺」,但亦有人會欣賞這份忠於史實的勇氣(畢竟這會開罪了不少《艦これ》的死忠,而事實證明,確認如此)。在筆者看來,兩方不同的看法並沒有誰對誰錯,只是他們各自對於《艦これ》動畫的期望有所不同罷了。

「不少動漫迷都痛斥時下的作品缺乏劇情、內容、深度,只是一味地賣弄作畫、女性角色、公式化屬性」云云,然而,更多的動漫迷選擇了繼續走向死胡同,有如歐盟選舉好否幫助希臘的經濟那般,幫,就是把全歐盟的人一同拉進泥沼之中永不翻身;不幫,就由他自爆然後無辜地被炸個重傷。在這個情況下,將爛攤子一推再推,推到我死了以後才發臭方為上上之策。

先勿論這位論者的觀念太過二元(為何輕鬆就一定不能有深度?雖然,諾蘭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但賣弄作畫的動畫,也可以有很深入的主題待我們這些觀眾去發掘,可是有多少人願意去看?單是幾原邦彥的作品已經是個絕好的例子:對於大部分人來說,1997年的少女革命最令人注目的地方,在於它是「百合經典」,而作品之中所探討的「愛」的主題、表現方式等等,卻少為人所留意;到十年之後的迥轉企鵝罐,由於上一次的少女革命的衝擊,雖然有不少人們對於幾原式的表達已經習以為常,但這套動畫仍然得不到很多人的留意。所以到了今年的百合熊風暴,似乎就更少人留意得到啊......

這樣說吧,一個市場的形成,必然是經過了很多年的發展;而多年的發展,裡面夾纏不清的問題,絕對不是「廢萌當道」一句說話就可以解釋到的。

噢,說回作者所提及的「CCTVB化」。

到底,作者所說的「CCTVB化」是甚麼呢?

雖然我不是太看得明白作者想表達的是甚麼,但從第一個例子以及之後提及的動畫例子中可以看得到,作者是在反對這種為了迎合為數較多,但口味不知所謂的觀眾,而不惜將原作改得(作者覺得)不堪入目的做法。

可是,這種做事方式在今天不正是大行其道嗎?從「由觀眾選舉結局」,到AKB的總選、內地超級女聲的風行,有哪一項不是取決於觀眾的口味?如果說你尊重民主、公平、自由,又有甚麼資格不屑這種做法?自以為自己較有深度嗎?人人生而平等,就無關你的所以品味。如果說以觀眾的意願作為目標,CCTVB化又有甚麼問題?在這個市場主導的時代,問題的根源其實反而在於民眾的素質,而非提供娛樂者。

嘛,就隨口兩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