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5日星期二

周天子。

歷史盲想請噗友指點一下孔老夫子年代的周天子是哪位?

有意思的討論。

單就這個問題,下方已有答案:周靈王周景王周悼王周敬王。

連帶的問題:為何孔子不輔助周天子。

當時尚有周天子 何事紛紛說魏齊

孔子出身卑微,小貴族的妾室之子,還很小時父親就去世,父族可能是把母親跟他都逐出了家門,他連父親葬在哪都是長大之後打聽來的,完全被排除在外。母親帶著他回去投靠娘家顏氏。他少年時因為窮困做過很多被體面貴族嫌棄的髒活累活不體面活。但他去世時卻是國老一般的地位。這種以一己才能的階層爬升,某種程度得歸功於禮崩樂壞……

「禮樂崩壞」的情形,在孔子出生前200年就出現。

多年來一直都流傳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犬戎攻打周幽王時、周邊的諸侯都不願意出兵相救云云,基本上已被確認為偽,事實是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推翻周幽王,擁立宜臼為周天子。宜臼是申侯的外公,而宜臼不得寵被廢而逃到申國,被擁立為周天子後,再聯同犬戎攻打周幽王,所以從頭到尾就是政治鬥爭。

「禮樂崩壞」除了造成越來越多動亂、政變的事情(魯隱公元年就出現「鄭伯克段於鄢」這類兄弟相殘之事),另一個更具體的現像是知識份子的興起。

余英時先生在《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的〈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展〉有很詳細地說明,大概而言,本來於《周禮》明文的階級制度,尤其是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界線,因著下級貴族沒落、富有的庶民興起,那條界線於春秋時代已越來越模糊,

這種變化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是起於當時社會階級的流動﹐即上層貴族的下降與下層庶民的上升。由於士階層適處於貴族與庶人之間,是上下流動的匯合之所,士的人數遂不免隨之大增。這就導致士階層在社會性格上發生了基本的改變。......

貴族衰敗,「自古以然」。朝代興替之際常有貴族淪為皂隸,並不限於某一特殊時代。但是古代封建階級制度的根本崩壞則顯然發生在春秋晚期。......事實上,各國內部的劇烈政爭正是促使階級制度崩壞的原因之一。前面所舉趙簡子伐鄭之事便是起於鄭國幫助范、中行氏。誓詞「克敵者,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云云,雖然利用了原有的階級制度形式,但是卻恰恰破壞了封建階級的固定性,為士、庶人的上升敝開了門戶。......

庶人的上升對傳統的士階層所造成的激盪更為嚴重,到了春秋末葉,士庶的界限已經很難截然劃分了。庶人上升不盡由於戰功,至少下逮春秋戰國之交,庶人以學術仕進者已多其例。

書中還有不少引例,說明「至少下逮春秋戰國之交,庶人以學術仕進者已多其例」,也就是在孔子活躍的年代,本來只屬於貴族的知識早開始流入民間,這是社會階級制度崩壞的必然效果;孔子再偉大,也斷不可能是首位、唯一一位把知識帶入民間的人,也就不會出現「不過要是沒有孔子當年的違反禮教,搞不好到現在中國也只有貴族能受教育」這種情況,有如倉頡一人之力不可能造字。

不過他確實是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他希望教育出有德行有能力的君子來當政治從業者這件事,其實是一件違禮的行為……就跟子產不顧反對,明知道違禮仍然堅持把知曉法律的權力給了平民一樣,孔子明知違禮還是堅持把本來平民沒有資格獲得的君子教育傳授給了平民

與其說違禮,不如說本來孔子就是把《周禮》因時制宜、重新注入靈魂、活化禮制的人物。

孔子嚮往《周禮》設定中那種有序的社會與和平,仰慕周公的才華與品德,也有感於《周禮》去到他所處的時代已淪為空洞禮教,帶來戰亂和鬥爭。於是孔子提出個人道德培養,提出「君子」這種理想人格為目標,提出「禮」應是內在道德的外在體現,以解釋人為甚麼要守禮,禮的存在意義。當整個社會都遵守禮時,國家就理應能回復和平。

反過來說,「當時尚有周天子 何事紛紛說魏齊」,正是說明孔子心中的理想,是以有能之事匡扶天下,而非祈求上天賜大家一位君主,然後XX盛世。例如周公攝政,例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先王有服,恪謹天命」,就是一種很理想的狀態了。

所以我想,孔子不是完全為了禮而提出他的思想理論,更像是反過來,托古周禮來提出一種道德和政治理想;孔子傳播知識,有不得不為之的成分(都要搵食架),也說不定有「為了傳播禮順便教知識」的成分;更不用說他本人正是透過自己努力學習,而得以晉身於朝堂、一展抱負的人。如果為了禮制而不普及道德教化於平民之間,是種違反他本人理想、違反他活化周禮的思想、甚至否定他本人成就的行動。

孔子的信仰跟時代現實有衝突」不應說是與時代現實有衝突,更不應說是脫節,孔子在當時才是走很前的那個。

黃藥師接在手中,觸手似覺包中是個人頭,打將開來,赫然是個新割下的首級,頭戴方巾,額下有須,面目卻不相識。歐陽鋒笑道:「兄弟今晨西來,在一所書院歇足,聽得這腐儒在對講書,說甚麼要做忠臣孝子,兄弟聽得厭煩,將這腐儒殺了。你我東邪西毒,可說是臭味相投了。」說罷縱聲長笑。 

黃藥師臉上色變,說道:「我平生最敬的是忠臣孝子。」俯身抓土成坑,將那人頭埋下,恭恭敬敬的作了三個揖。歐陽鋒討了個沒趣,哈哈笑道:「黃老邪徒有虛名,原來也是個為禮法所拘之人。」黃藥師凜然道:「忠孝乃大節所在,並非禮法!」

小時候看到這裡,覺得黃藥師反對禮法取笑孔孟,卻敬重忠臣孝子,不拘禮法卻堅守大節,是以後來得知蒙古君即將入侵中華﹐即使已到處隱居,還是出山幫助郭靖黃蓉,在襄陽與蒙古君大戰,令人神往。

現在看書多了點,知識增時轉益疑,你會讀到孟子的君為輕,會聽說過道尊於勢,更會知道荀子說「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我不知道金庸先生於中國思想史方面有甚麼程度的了解,但現在回想,確實是......沒我想像中「東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