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1日星期一

長安三萬里。

說實話,我覺得很好看:看得很投入,中間哭過幾次(ok本來看電影很易哭),完場後心中有股激蕩。

冷靜下來後又有各種感想湧現。

下方的感想,劇透是有劇透,但大家早就知道李白高適的一生,又似乎沒甚麼好透不透的。

首先畫面真的非常好看,不論人物動作、各場景調度,以及更細節的處理,例如山水的反射與質感,人物動作的自然度等等,就算是看慣了Disney Pixar的自己,還是驚嘆於這電影的製作水平之高。

我想,動畫製作方確實花了相當多熱情,去展現很多人心中的盛世大唐:從服飾妝容、到武器瓷銅器具,日用品戰用品等等,只有我不清楚的,沒有他們沒去考據的。又例如高適第一次到長安所感受到的繁華,氣勢雄偉的長安城,各式各樣的店鋪、絡繹不絕的商人胡人等等的感受,也傳達到我心裡:這就是一千年前,唐玄宗時代的大唐啊。

YK也認同,無論用甚麼形式也好(動畫也非常好),把大家熟知的歷史人物重現,也實在是個有趣的體驗。先不說李白,片中有很多一閃而過的人物,也不是完全沒花過心思:賀知章成了個糟老頭子,雖然岑參王昌齡路人相了點,孟浩然就乾脆成了一個小點,但張旭就一整個瘋狂藝術家似的,李龜年也有出現不過就畸嫌嬌了少許,中年李白應參考了他的經典畫像王維根本就是按著佛陀的樣子來設計XDD

作為商業電影,適量的藝術加工完全可以理解,但電影把洛陽的存在感抹到幾乎沒有,也是令人奇怪:按道理,長安雖說是當時的政治中心,但眾所周知洛陽才是文化中心。

另一點我深為感動的,是喜歡電影對《將進酒》的處理。

作為一套以唐代詩人為主的電影,怎麼可能不猛拋唐詩。對於很多詩作的處理我等下再說,然而《將進酒》的劇情,就是我全場哭得最厲害的時候;與電影中最為人所稱道的畫面表達無關,大概是隨著李白生活描寫的推進和堆疊,去到李白向他的朋友們吟唱著《將進酒》時,我卻深深感傷於李白於那個時刻的情緒:詩中有多氣勢滂薄,現實中的他就該多悲憤。

那個位置我就哭了很久:狗屁的盛世。

對,看到這裡,作為一套緊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主題、說好中國故事的動畫大作,卻總有點怪怪的。

要表現大唐風華,除了以畫面來給觀眾視覺震憾外,亦要選一位代表人物。論知名度,論氣勢,代表人物一定是李白。然而他身處極盛時的大唐,卻因為他的出身、他的血統,終身無法一展所長,這樣的人才,於盛世卻有如此遭遇,不是很矛盾嗎?

就是說,到底電影想把重點放在令人嚮往的開元盛世,還是偉大詩人李白的一生?電影製作方兩邊都想要,卻又躲不開安史之亂,難免讓多愁善感的我想到了盛極必衰之理,李龜年的出場,我卻只想到「落花時節又逢君」的那種唏噓,後來連黃鶴樓都被毀了;但那種衰卻又被演成「只是衰了小小一個城鎮」似的,這樣一來,整個電影的定調就更怪了。

看完電影、冷靜下來後,再回想電影到底在說一個怎樣的故事?不知道。

這反映了電影最嚴重的問題:立意模糊。關於這點,網上已有太多的討論,例如這篇就說得很好,

《长安三万里》,可惜了


據說電影的另一個賣點有很多名詩句,可以這些詩句幾乎都只是無腦拋書包,情景並不配合,例如可以在胡姬酒肆內唱出「秦時明月漢時關」或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實是令人不解,好比用「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來形容杭州之美那麼有趣。

他们接受这样一个只有轮廓没有细节的对于中国诗词文化的描摹性作品,顺便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听其中人物吟诵几首类似于“I am fine,thank you”中文版的诗词,应该是帮助他们链接进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說這電影如給小朋友看嘛,又不太對,畢竟小朋友實在難以理解《將望酒》之美,或是人生際遇之苦;但要說電影是給大人看,電影卻又似乎沒那麼具層次,實在難以一概而論。

還是回到那個問題:立意模糊,定位不清。也沒有能力兼容並包。

另一方面,電影的角色塑造也相當有問題。

理應為主角的李白,他總是「哈哈哈哈哈哈」的大笑,別人打交他笑,吃飯笑寫詩笑;前一幕還是笑、下一幕就彈著琴捶著胸口哭著說「嗚呼哀哉」(根本是全電影的一大笑點lol),然後轉個頭又開始「哈哈哈哈哈哈」。

樂觀不是整天就知道「哈哈哈哈哈」,非常大波動的情緒變化不是「桀驁不馴灑脫不羈」,而是精神有問題。

但很有趣,當電影中李白不直接出現,卻以第三方的角度來介紹李白時,李白的形象又正常了不少,說明編劇手中有很多關於李白性情描述的材料,卻無法好好運用,揉合出一個活生生的、具體化的李白。又或者簡單點,他們不懂得描寫一個「桀驁不馴、豪邁樂觀、豁達不羈、天真爛漫」的角色,他們沒有這份能力。

至於真主角高適,先不說他於真實歷史上為人如何,但描寫上確實非常平面:一個後天努力型的簡單木獨男。這樣簡單的就好寫多了。

角式塑造只是問題之一,電影的問題之二,在於其意識形態,這也是為甚麼高適才是真主角。

李白才華橫溢、盛名四海,廣交好友,但求成名,於揚州盡情玩樂揮金如土,正是「人生得意須盡歡」;相對之下,高適口吃、讀寫障礙,卻勤奮非常,每天都苦練家傳槍法,典型的後天成材型人物,並一直等待著機會報效國家。

但二人的結果如何呢

研究一部电影表达怎样的价值导向非常简单,分析其中的正反派人物背后所指射的价值体系就可以。

影片中碍于其历史地位无法直接坦然其反派身份,但实际就是反派写法的人物——李白,他才华横溢,玩世不恭,逍遥洒脱,向往自由,厌恶拘束,一生游离在时代的主旋律之外;

而我们的高适,虽然有口吃,阅读障碍,直到中年才能独立阅读文字,但是他脚踏实地,不喜好歌舞升平,一心只为成为国家机器中最坚挺的螺丝钉而存在,并且最终也在马背上发光发热。

到了晚年永王之亂,高適聽情報、對照地圖,就知道永王是庸才、成不了大事;反過來看李白,被人再三邀請就去幫忙,以為永王「天下兵馬大元帥」就可以投靠,立即為永王寫了十二首詩。永王事敗後還要妻子為自己求情。這對比之大,好聽點就是說李白太天真,難聽點不如乾脆說他是個高分低能吧。

電影再後還加注一句,

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明裡暗裡似是在告訴著小觀眾:想走後門「行卷」是走不通的,恃才傲物也是走不通的,少年時貪歡、老大徒傷悲。要好好學習高適,默默耕耘、不必計較一時得失,為國家付出,國家都會看在眼內。你看看高適,他就是這樣,才做到了大官。

至於,為甚麼安史之亂會發生?電影中提及到楊國忠禍國,前任首相李林甫「雖然貪錢但起碼懂得用人才」(說好的口蜜腹劍呢?),郥不曾聽到一句唐玄宗的不是,一切都是別人的錯,哈,那當初楊國忠是被誰提拔的?李林甫又是誰人起用的?

而安史之亂後,明明大唐國勢就此一去不復返,但電影裡卻明顯在避重就輕,彷彿無事發生過似的。

感覺就有如看《天國驕雄》,不看真點還以為男主角打敗了薩拉丁呢。

再引用「《长安三万里》,可惜了」這篇文章,

想来也是讽刺,《长安三万里》讲得是盛世大唐。

它的繁华绚烂正是基于接纳与宽容。

在长安,有胡姬跳舞,有西域商队售卖,有各种宗教来此传教,女子也有所作为,太多太多的难以想象的文化与艺术在这里迸发…

那不仅是中华之向往,更是全天下的人的向往之地。

它的光辉时至今日,仍是几代人的夙愿。

如今再看,为什么总说大唐梦,大唐梦。

或许啊,因为梦很难再实现了。

這幾句話說得委婉,我替它說出來好了。

《長安三萬里》講的是盛世大唐,這個大唐之所以盛世,源自當時大唐開放的文化,而這份接納、包容與開放,來自真正的文化自信和強大,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

今天的中國,無論是眾所周知的防火長城,還是不停鼓吹的民族主義戰狠外交、各種對宗教的控制、對少數民族的文化滅絕、嚴重鉗制文化與藝術發展的言論審查與思想教育等等,每一點都與唐代的環境南轅北轍。

今天的中國強大嗎?大概很強大的。只是大唐出現過的、萬邦來朝、各國心悅誠服的夢,很難再實現了。

從電影最後的對白,可猜想知電影製作方不惜篡改歷史為「藝術加工」,也是為了配合「長安」的意味。

只要書在,詩在,長安就在。

以今天的中國來看,這句對白尤其好笑。



P.S.

李白對著高適說,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這幾句詩是我照著高適你的模樣寫的!

我就覺得......如此俠氣的形象,除了白馬有哪一個字是像電影中的高適啊?李白的任俠之氣別亂用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