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關心弱勢社群、值得香港人入場支持的電影。
演技不用多說,鍾雪瑩對於角色的掌握非常到位,但最令我驚艷的,其實是這電影本身相當優秀。
1. 這電影的劇本實在是寫得相當出色:電影裡沒有惡人。
電影中每個生活片段都非常寫實,從香港的社會現狀、到工作場境,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香港社會面相的切片:實際上你不會遇上甚麼大奸大惡之人,從學校到社區、都有各種體恤的畫面,卻又從這些關懷之中、處處流露出聽障人士被特別看待時,內心的不甘與委屈。但他們在社群生存,就必然要有妥協的地方。
是的,這種善意與關懷,也令堂堂精算系畢業的素恩,沒辦法得以晉身精算師的行列。
不落入俗套對立劇情,說很簡單,要寫得好一點都不容易,這也是令我非常讚嘆劇本的地方。
2. 電影的節奏與安排自然、細膩,而毫不累贅。
雖然兩個多小時是稍長了點,但電影中一個多餘片段都沒有:無論是素恩與她媽媽的關係,素恩與子信、昊倫之間微妙的感情關係,每段情感的片段都恰到好處,鏡頭不會多到「畫公仔畫出腸」,卻也不會太少交代而令人摸不著頭腦,就是很懂得用電影語言交代各角色之間的關係,Show, don't tell。
3. 很多人留意不到、卻有很好地刻畫下來,關於自我認同一事。
電影再有更細膩的描寫,是你想都想不到的:原來同樣是聽障人士,都會有互相不認同的時候。
接受了人造耳蝸手術、努力去貼近普通人生活的聽障人士,也會受到完全依賴手語、活在自己聽障圈子的人的輕視;我們一般人的視角裡,一方面自以為是地認為他們都會想過著與我們類近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時常為他們貼上了「不方便」的標籤。
當大家都理所當然地認為身份認同,必然是與一些地方啊、文化啊,或是歷史有關的團體記憶時,我們別忘記,手語對於聽障人士而言,也是一種語言;那對於聽障人士來說,手語也是他們的集體記憶、身份認同,這也是為甚麼子信如此自豪自己用手語。(順帶一提,小子信真的極級可愛XDDD)
這也是為甚麼電影一開始就提出,
2010 年,在加拿大舉行的第21屆國際聾人教育會議終於推翻了1880年米蘭國際聾人教育會議的決定,認為聾人都應擁有使用手語的權利,因此鼓勵全球聾校重新開始採用手語教學。
強烈要求聽障人士學習口語,其實也是一種身份剝削,而這是我們慣常地忽視的。打個比方,這種做法就有如某大國「我們給予認同你類近於文明人的身份,所以你們應當捨棄自己既有的文化,而全盤接受我們恩賜你的改造」。
The Way We Talk,沒有聲音,也是一種語言、一種溝通的方法。每一種聲音,就算是聽不到的,也應要得到尊重。
。
還有一點令人想當印象難忘的:這電影其實也是有意讓聽陣人士方便欣賞的,你看電影的字幕有心安排就能感受到,非常令人窩心。
這份尊重與誠意,才是今天香港最難能可貴、又最動人的電影之光。
最後,陳蕾的歌也配合得太好了吧!?!!??而且是鍾雪瑩自己填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