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3日星期日

雜。

最近的新麻煩:要得體地應付朋友傳來的reels。

實在是太泛濫了,只能努力避開。看是不想看的,隨便找些萬用過萬用鹽的萬用社交敷衍過去。

或是乾脆不理 最常用的方法 

說起萬用鹽,是在日本看到的東西,之前去日本新潟也有買回家(當然未用);漸漸地多了人介紹,看到又可以寫湯又可以腌肉.....

欸,不就是雞精嗎?

順帶一提,最近沉迷柚子胡椒。

一般超市找不到,City'super也只有兩款,看來只能投靠HKTVmall了。

三個你要經常聽新歌的理由

本來,聽音樂是很個人的選擇,每個人的習慣都不大同。但相信大家都會觀察到,絕大部人,大概過了30歲後,就會開始集中只聽自己習慣聽的音樂品種,甚至是,只重複地自己從前喜歡聽的曲目,我個人是覺得很可惜的。

人的耳朵有沒有惰性?當然有。

隨著人的年紀愈大,我們的耳朵,會偏好地只選擇聆聽自己熟悉的聲音,這是無可厚非的。可是,你的耳朵,其實是需要不斷尋找一些新衝擊,甚至是,你間中要挑戰一下自己的音樂底線,才可以令你的腦袋持續活躍,保持年青。

說得極是,不單是聽歌,「重複地只聽自己從前喜歡的的曲目」,也是一種慣性、甚至是惰性。

也是為甚麼我極討厭那些XX金曲夜(或是日本Music station之類很喜歡搞那些「平成/昭和XXX ranking」),消費自己、消費觀眾,有如陷於流沙般沉溺往事,卻沒去好好理解「往事只能回味」的真諦。

當自己的世界開始活在一個閉環之中,不去接受其他新事物,大概就是衰老的開始。

覺得這篇文章寫得有點意思。

因為Cookies 是後九七後的產物,safe to say,她們已不復盛世的光輝,九餅迅速變四,在不和傳聞中struggle to survive,struggle to produce anything memorable, 就像很多一閃即逝的“團”,公道地說,她們並不算成功,反而再次狠狠地證明了鄉港沒有那種文化做得成“團”

然而,她們特別之處又在於,她們的確是一個時代的印記,這得力於兩種力量,一種是她們超新星爆發的“霎眼驕”效應,......

很多人都定必會聽過「油不是八十年代(另一首歌宇宙最強就少人知了)時﹐當我還可以信誓旦旦大聲說出她們的電影《九個女仔一隻鬼》時(還要看了不只一次),也是看到這裡才驚覺她們組團的時間一年都沒有,卻又足以被稱作「時代的印記」。

《九個女仔一隻鬼》非常無厘頭,而主角一行人(九個女仔)當年還是廢廢女生的形象,多年後的她們卻都有不俗的人生

又原來,兩首歌都是黃偉文的作品。

這條片實在要貼堂,偉大的侵總統口口聲聲要帶來和平,其實更有可能是把事情帶往更壞的方向。那些盲撐侵總統的人?sorry 鳥糞都可以來用制作硝石,那些人只是一堆沒用的無機排泄物,甚麼貢獻都沒有,污染地球。

今天這個世界卻沒有邱吉爾了。

不過公允地說,今天當然可以輕易回頭去笑張伯倫及其,但回到當時的情形,國家「剛打完仗不久,德國又未必真的想侵佔波蘭,我們更應該做的是重建國家、減少衝突」就當時英國的情形來說其實很乎合實際需要,

1937年5月士丹利·鮑德溫卸任,張伯倫接替其首相職位。在其任期內對德國政策成為中心問題,在慕尼黑的外交舉措受到當時英國人民的歡迎。

而他整個政治生涯的所有評價,亦不應只繫於二戰。單看Wiki的記載,他就「建設戰後英國」這點其實非常有建樹,

張伯倫在國內政策中主張改革,1937年通過《工廠法案》,規定最長工作時間,工作場所環境標準,改善工作條件;1938年通過《房屋法案》,為改善棚戶區和房屋擁擠區域提供補助,控制經濟房屋房租;1937年通過《體育訓練法案》,鼓勵體育訓練和健康飲食,為人民提供義務體檢;1938年通過《煤炭法案》允許不同工業聯合;1938年通過《帶薪假日法案》,為一千一百萬工人提供了帶薪休假。......他的政府還曾經主張更為激進的改革,包括廢除鞭刑;改革審判體系;將義務教育體系延長到15歲;建立醫療保險和家庭補貼等,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政府變更而沒有落實。

完全是個活錯時代的人。

指打壓遏制終將損人害己 李強:倘世界重回弱肉強食 將是歷史倒退、人類悲劇

好搞笑,Trump重出江湖後,中國現在就一整副善人模樣(還好只是模樣而已);而侵粉們就與中國粉紅高度重㽮,單看言論我會分不清誰是誰的程度。

最討人厭是倀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