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6日星期六

部落民。



還以為有甚麼特別的料,看完之後有點失望。

不過是一段連Wiki程度都及不上的影片。




1. 印度的種姓制度和日本的部落民有點不同。

種姓制度的原意是為了區分好各人應專司的職責,並以姓氏作為定位,所以印度人很多時只需聽到姓氏,就能知道這個人來自甚麼地方,家中從事甚麼工作。只是所分的職業長久了後,難免有了高低之分,加上更現實的原因是,嚴謹的社會階級制度,能有效管治社會,同時少數的既得利益者能保護好自己的階級,以才出現了如此森嚴的社會階級。

而日本的部落民,說白了就是古代亞洲地區都普遍存在的賤籍的延伸版。只是,從前的人還知道用職業的清潔程度來區分,現代人卻是更無理地只用出身地區來區分。

所以印度的賤民和日本的部落民在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印度賤民還是只能做著世代一直在做的工作,當然也有少數能在其他地方逃出生天,或是經商致富;日本的部落民,因為成長的環境不好,所以據說長大後不少人都只能參加黑社會。

但其實部落民這種難以考據的事,只要多搬兩次家都可以被忘記的事,我個人覺得並沒有我們這些外人想像中嚴重。當然,京都這種千年古都,他們自有他們自己堅持的高貴感受,就好比香港人都知道住在深水埗黃大仙天水圍的人,和住在大埔青衣香港島的人,說沒感覺是沒感覺,可是也會暗暗地感受到當中不成文的差異。

只是離開了這些地方,又有誰人關心你曾經在甚麼地方住過?


2. 部落民並非只在京都出現,而是普遍在各地出現。更甚者,其實不同國家都有曾經出現過類似部落民這樣的階級出現,中國的就叫做賤籍,只是,日本部落民最為特殊的地方,在於即使到了現在,社會仍然有著濃厚的對部落民的歧視。

對於這點,說穿了不過就是常常看到的、日本校園欺凌的社會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