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電影,不同的人都能夠在它身上找到各自的慰藉。有人說這是對政治的批判,有人說是歷史的史歌,自然不少人會覺得這是一個三角愛情故事。
對我來說,《霸王別姬》其實是一個訴說藝術衰落的電影。又或者說,明明藝術是一項很美好的事,世上卻有太多俗人打它破壞了。
同性戀部份我反而覺得不怎麼重要。本來因身為虞姬而愛上霸王,當自己不再是虞姬時,那就不用再愛霸王了。
故事本身沒有太多可講的部份,穿梭於歷史之間是這類型故事的基本起手式。除了最後的小四邪妄得有點突兀外,基本上故事中的人物都互相緊扣,段小樓的平凡,程蝶衣的耀目,菊仙的世俗。
電影開始不久,就有一幕令我眼淚止不住。
那些日夜苦練的小東西們,為了能當成一名角子,為了相信自己長大後能成為一名角子,捱了多少苦,每天被一直猛打著。我想,他們不是每個人都衷心的喜歡藝術,更多的是知道自己身為社會中相當底層的人,長大後想富有就只有這途徑,所以他們在休息時才在幻想著,世界上甚麼東西最好吃,長大後成了角子要做甚麼。
而終於都受不住暴力而出逃的小豆子和小癩子,看到劇場上演的《霸王別姬》,一邊看一邊哭說:「他們怎麼成的角兒啊?得捱多少打啊?我甚麼時候才能成角兒啊?」
當中有受到藝術震撼和感動的成份在內,也有一種「我們都已經那麼苦了那麼一點,要練到他們的地步是要多苦才做得到」的絕望,對小癩子來說後者更佔了很大的比重,所以他才連忙多吞幾顆糖果,然後自殺。
眾多角色當中,不用說最為耀眼的自然是程蝶衣。固然有可能在導演的要求之下,張國榮把程蝶衣演得有點太娘,但有些地方還是令我差點就想站起來拍手的。例如他在國民黨法庭上講的那句:「假如日本軍官沒死,那京劇就可以在日本發揚光大了。」
講出這種話的程蝶衣雖然也要賭氣和傷心欲絕才會講出這種話,畢竟他的師哥不要他了。可是另一方面,對程蝶衣來說,藝術超越很多事物(或者說他對世事都不怎麼理會,唯有師兄和京劇)。所以會這樣說當然不可能單純因為個人原因,想將京劇發揚光大的心必定會有,這也是電影最後程蝶衣那麼傷心地說「京劇能不亡嗎?」。不愛京劇的人不會講出這種話來。
在電影裡面我們都可以看到,論對待傳統文化和技藝,日本人真的比中國人好太多。日本人好歹都會敬重傳統技藝,在中國卻只有千千萬萬個菊仙:甚麼都沒活下去強,好好的平平穩穩過日子就最好了。
另一個我覺得很棒的,其實是袁四爺。先說葛優的演技,真的是沒話說的好,他那種對戲的痴迷,那種眼神,我都沒怎麼在華人演員中看過(恕我見識少,他們好像都比較喜歡整個人投入,而少故意用眼睛演戲)。另一方面,袁四爺在故事中對藝術的熱情,僅次於程蝶衣。蝶衣在對段小樓的愛情上失意是一回事,傷心之下從了四爺不完全是沒理由。
說到對藝術的熱愛,電影中有一個很明顯的層次比較。
最高當然是程蝶衣,他本來為藝術而作出的犧牲就已經很多,包括讓自己成名的那次,就是被張公公「怎樣」了(說實話作成一位公公我真的想不到他可以對程蝶仙做甚麼,是用手指嗎?)。 之後有不怕國民黨的審判,還有。緊接程蝶衣之後的,就是袁四爺,他對京劇,特別是看到虞姬再世時著迷不已,大花金錢在所不惜,不過他還是個惜命的,是個會為了性命而在法庭上假證供的人;再之後才是段小樓,他對於《霸王別姬》某段該走五步還是七步,會屈服,對藝術的忠誠會屈服在「國仇家恨」和現實生計之中。最遠的不用說,當然是菊仙,京劇甚麼的,熱熱鬧鬧的好看就好。而小四則是得到負分,因為他根本就要「破四舊」。
說到小四,整體上來說這個角色的必要性不大,正因為這樣我才覺得電影的主題是在訴說傳統技藝的失落。除卻一開始他完成了程蝶衣女性化的最後一步外,沒有小四,共產黨還是會來,程段二人還是會被批鬥。若單說「完性程蝶衣女性化」這一步來說,電影大可以隨便安排一個用完即棄的嬰兒。
他的作用大概都是為了這幾幕出現的:
1. 當時似乎要程蝶衣和段小樓作為導師,講解京劇之所以為京劇。然後這時小四不滿了,跳出來說:「為甚麼古時候的英雄美人上了台,就是京戲;現在勞動人民上了台,就不是京戲了?」
2. 小四不再願意接受程蝶衣對他的傳統式教育方法,憤而出走。走前還對程蝶衣說,剛剛那些話放在舊社會他還是會信的,可是在新社會他就不信了。當中還稍為表達了,某黨某革命破壞了中國一些很重要的東西。
3. 再到後來,小四覺得自己沒有問題,然後上臺去演戲。蝶衣的那個背影,那份空虛,那種曲高和寡的感覺。世界都開始不理解藝術了,略懂的都要委曲求全。
p.s. 文革那部分,我認為算不上是甚麼「人性的考驗」,因為文革時期的紅衛兵,他們就是要把你的人性磨盡,迫使你展露出最醜惡的一面,因為這樣才好玩嘛。
p.s.2 基本上,看到蝶衣和四爺共舞,然後拿起真劍的那一幕,我就知道蝶衣會有甚麼結局了。電影都常常提醒說,蝶衣啊,人戲不分,所以戲中的虞姬怎麼了,蝶衣也該怎麼了。只是原本我以為蝶衣會在文革時期自刎,卻想不到是菊仙先自殺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