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說要為我安排一個文青之旅,之前又去了個甚麼文創市集之類的。
讓人想到文青這回事。
總覺得,現在很多人在當著的文青,和我心目中我文青很有差距。
總覺得那些會聚集在文創區的所謂文青啊,都不是真正的文青。
不過有時候我也會想,我心目中的文青就是文青嗎?相比文藝青年,我心目中的文青似更接近文學青年。
文青不應該是只看著小手作的東西都買下來,然後放在自己身上就是文青的。有如獨立音樂一樣,文青應該就是相對流行的一種存在。比如說,那些想走文青路線的人,當初為甚麼想走文青路線?是否就是想藉著這個身份來跟其他人告示:我跟你們不一樣,我不追流行,比你們這些人有深度多了。
記得那天去中環那甚麼文創市集,很多小作坊的攤,不遠處有個表演臺,有人在上面唱歌,表現臺旁是啤酒店,臺前是鋪著大片綠的地毯。大概在很多人的美好想像中,文青的週末晚上就是跟文青朋友,在城市中的青蔥一角,吹著海風喝著歐洲的啤酒,聽著很不大眾的演唱人唱著歌,坐在看似隨意但又很有設計感的坐位上談論著很多事。
要是這些就文青的話,那文青也太易當了。
我覺得文青,看的不應只是村上春樹,而是還會看三島由紀夫、芥川龍之介,紀德,海明威,大小仲馬。相比照片更喜歡文字。知道鄂蘭漢娜是誰,知道黑格爾康德,海德格爾。
我覺得文青,看的不應是奧斯卡,電影看黑澤明是基礎,坎城、威尼斯及柏林影展都不夠,而是要再看更有個性的電影。甚至,都不看電影而去看劇團。
相比照片更喜歡文字。知道鄂蘭漢娜是誰,知道黑格爾康德,海德格爾。有很多的思考。而不是對那些小手作著迷。
我總覺得,一個人總得要有些學識的累積,才擔當得起「文」這個字。不論是文藝的文,還是文學的文。
我總覺得,一個人總得要有些學識的累積,才擔當得起「文」這個字。不論是文藝的文,還是文學的文。
這些都是我個人對文青的想像。說著說著,這些似是在說一個文人多於文青了。可是文青不就是文人的年青版嗎?
又,或許,有時候,定義就是跟著大眾走的。我才是錯的那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