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7日星期四

元明。

適逢中秋,自然得看一點和中秋有關的東西。比如說元末革命之類。


最近才覺得中史AL題目很有趣。



因而去google了一下,發現了一個好地方。

再談逼修

高考舊試題有此一問:「朱元璋以漢人統一天下,漢族本應薄海同歡,何以建國初期,一般士子對其政權仍採觀望態度?試就有關史實,加以評述。」答此題務必參考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錢穆〈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等。
蒙思明的書我沒找到來看,不過可以輕易找到他幾個大論:
在当时史坛把元代称为“征服朝代”,把元代视为民族矛盾居统治地位的社会,把元末革命视成为种族革命的潮流下,先生能力排众议,创建新说,断然认定:(一)蒙古入住中土,并为破坏宋、金以来的以“贫富悬隔”为特征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二)蒙古所创立的种族四等制,其“世纪区分,则仍本之于实力之强弱”;(三)元末革命虽以驱逐蒙人为结果,“而发轫则基于贫民乏食”,“参与革命者皆贫苦农民”,“抗拒革命者,一汉人富室”,故“非纯粹汉人反抗蒙人之种族革命如一般之所解释者”。
簡單來說,蒙思明先生想表達的就是宋元明這幾個朝代的更替,才不是民族對抗那麼春秋大義,不過是最基本的利益對抗罷了;元末革命和很多前朝的民間革命也差不多,單純是因為最窮的人吃不了飯起來反抗,才不是甚麼光復漢人正統之類的偉大,很多有錢人對於革命還是拒絕的。

家中有一本《蒙元史新研》,是由較近代的臺灣人所寫,有機會得再看看。


錢穆先生的大作卻是一定能找到的,於是又很順手的看了一下。
以漁人遁水澤,而猶不忘焚香,此亦見當時之士習。倚林看山,無事清狂,則當時士氣所湊。而當時群士心中,猶不忘一道統。忠於一朝,當時群士亦認為即道統所在。倪雲林以畫家名,然此意亦留著胸中,故拒張氏之邀,復卻明祖之聘。......近人容庚,為倪瓚畫之著錄及其偽作一書,自洪武元年戊申,至七年甲寅,共得畫四十五幅,皆只書甲子,不著年號。惟樹石小景一幅,款云:洪武壬子。李日華謂其不類平日所作,斷其為偽。余嘗遍讀其四十五幅之題詩及記,亦絕不見有滄桑興亡之變,而夷夏之辨,更所不論。雲林固高士,然既太平無事,得其清狂,何為又效陶靖節之不忘故晉乎?
(實在懶打字了)又:
《國史大綱》是錢穆先生1940年出版的著作,〈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則是他幾十年後再讀一些史料的反思;前者充滿預定立場,甚麼民族大義啊中華一統啊之類,後者雖然還在強調夷夏之辨方為大義,卻沒之前那麼濃重壁壘分明了。錢穆先生提出了整個現象,卻沒提出導致此現象出現的原因(還是自己沒看清楚?XD),還好在文章的最後,作者直接拋出了個大結論:
老友師兄的大作云:「元朝雖或歧視漢民,惟對思想箝制卻甚鬆弛,士子發表言論,若非曲詆中央,照例獲得寬容,……漢族士子精神上既得滿足,物質生活亦未嘗或缺,其對元朝之治權自無反感,反之日後元璋定鼎南京,即徙江南富室於北方,強化江浙治權,並嚴申夷夏之防,禁戲曲胡俗,凡此措施,對於慣過逍遙生活之元季士庶,自不滿意,故對新造明朝,悉抱冷淡觀望態度。」斯實為有見之論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