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日星期日

小行星都市。

離場時,聽到有一位少女說「這電影我只會給1分。」

聽罷我忍不住搖頭,電影中心的電影都不適合你吧。

依舊是星光熠熠的演員名單。

上次《法蘭西諸事週報》是一種以電影來演出週報的有趣體驗,這次則把對象換成了舞台劇,並於前前後後、加上了不少俄羅斯套娃內的場外音,讓場面有代入感之餘,同時感受到上帝視角的趣味,我印象最深刻的例子,是男主角(也是劇中劇的男主角)燒傷自己的手掌時,女主角(也是劇中劇的女主角)忍不住「爆肚」說「天啊他來真的燒自己的手了」這種趣味。

電影中各個人物、各處小細節,總是可愛的教人目不暇給,看到豆瓣有短評說:

这不是一部安德森电影,而是一种安德森体验。从《法兰西特派》开始,wes就悄然转变为愈发纯粹形式主义,结构的变成细碎的,人文的变成抽象的,弥漫着着“just keep telling the story”的后现代惆怅。但还是不免怀念起《布达佩斯大饭店》里那个带着本雅明和茨维格气质的、言之有物的安德森。

其實,單是這份體驗也已經相當有趣,最起碼我和YK都是這樣想的。

或許或許,電影並不一定要言之有物,誰說電影一定要言之有物呢?才105分鐘,就這樣趣味一回,不需要撼動你心靈、引發思辯。本來就只是個,意外地看到了外星人的小故事啊。

畢明之前說《法蘭西諸事週報》匠氣太重,而這次《小行星都市》感覺上格局變小了點,卻把他本人喜歡的風格發揮得更淋漓盡致,故事想表達的意義,可能有也可能沒有,於我卻已不太重要。

說完全沒有想表達的東西嗎?我又不覺得完全就沒有。

如果在劇作中必需找出「台詞本身的意義」,有時候就好像一個人必需找出「人生的意義」那般,真的有需要嗎?就有如,以往電影中很愛埋下伏線、前段出現過的道具後面也會用得上,結果沒有;你以為女演員真的會死去嗎?結果沒有;外星人留下/拿走那顆小行星有甚麼意義嗎?結果沒有;男主角燒傷自己的手有意義嗎?其實沒有。

電影中其中一位天才少年,他總是很愛跟父親打賭「你打不打賭我會XXXXX」然後做盡傻事,打賭到父親實在忍不住問他:

「你這樣做到底是為了甚麼?」

「呃.............或許,是為了尋找自己在宇宙中存在的意義?」

其實就是不特別有意義啊。

或者說,「電影不一定要有想表達的東西」也許就是這電影想表達的東西。

覺得有趣,先演下去再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