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7日星期三

辭例訓詁。

終於都到了不得不面對這個討厭的東西的時候......就是這個最麻煩的辭例。溫完這個就睡了吧。

辭例訓詁,是一種利用古書中特殊表達方式來訓詁的方法。透過了解這些特殊的表現方式,有助我們由已知推求未知的詞義。

首先是互文。互文就是互參見義,指兩種事物在意境上或下文中互相體現滲透,互相補充,是古書中十分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互」本是指古代一種把兩股麻繩扭在一起的工具,後引申至文學中使用,最早由賈公彥《禮儀疏》提出:「凡言互文者,是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故曰互文。」孔穎達在解釋《詩經》時就常常以「互言」、「互文」的說法來解釋詩意。

《左傳.魯隱公元年》「鄭伯克段於鄢」一文中,文末有一段說到「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孔穎達引用服虔的解釋說:「入言公,出言姜。明俱出,互相見也。」用互文的手法表示鄭莊公和姜氏同入同出。

又例如
「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文選.序》
並非說事只需沉思,義只用到翰藻,而是事和義都要沉思和翰藻。

古書中的辭例,除了互文外,還有一對文。對文是指在一平行的相同結構裡面處於相對應地位的兩個詞,它們的意義會相對或相反。例如:
「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杜甫《曲江對酒》
這裡的「傷」字,是對應「欲」字,所以兩者的詞性應當一樣。

所以,對文可以跟據已知,推測未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