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0日星期五

一口氣讀完大漢史。

這本書全名叫做《一口氣讀完大漢史》真不得了。

不得了的差。

首先,對我來說,歷史最有趣的地方是還原真相,這本書完全做不到這件事。

古代的史書本來就會因為各種原因,而有很多不盡不實之處。這本書只是白話版《史記》,就連生某某人時出現的異象都會寫進去,我不如看《柏楊版資治通鑑》。

而這本書不單是白話版《史記》這麼膚淺,它就連做多一點資料搜集都不願意。例如我之前說過,有關劉長和劉恒的問題,看史記時不明所以,看完《資治通鑑》整理後就了解了:
袁盎諫曰:「上素驕淮南王,弗為置嚴傅、相,以故至此。淮南王為人剛,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霧露病死,陛下有殺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復之。」淮南王果憤恚不食死。
這個司馬光整理版比較可信,亦合理得多。

是袁盎是說,皇上(劉恒)你平時過於縱容劉長,如今猛然予以打擊,他一定會氣不過,然後說不定染上傷寒之類而死。果然劉長因為氣不過,憤而絕食。

無疑《史記》的史料比《資治通鑑》可靠,但《史記》是紀傳體的史書,在時間線上難免會很混亂,如果要簡述一整個王朝發生過的時,很應該以《資治通鑑》的整理作為參考。

顯然這本書並沒有這種做,甚至我懷疑作者只是google完就算。



第二,這本書就連簡單的統一稱呼都做不到。最明顯的例子有漢宣帝的部份:
光祿大夫丙吉上書給霍光,推薦寄存在民間的漢武帝的曾孫劉病已。......把劉病已接回宮中,擁立為皇帝,他就是有名的賢君漢宣帝。漢宣帝於元平元年七月繼位,時年十八歲。第二年改年號為「本始」。由於劉詢幼年遭遇變故,長期生活在民間,......(P.380, 381)
 好好的一個宗室,就不用解釋一下為甚麼會「寄存在民間」嗎?他是當年武帝的廢太子劉據的後代不說一下嗎?接了劉病已回宮,那麼幾句之後的劉詢又是?簡單介紹一句「宣帝,原名劉病已,即位後改名為詢」都做不到嗎?之後一時又叫做宣帝,一時又叫做劉病已,一時又叫劉詢, 難道就不可以統一稱呼嗎?


不過最叫人大開眼界的,是這本書的內容分配。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不均衡。全書共479頁,單是劉邦的楚漢相爭篇,就已經看到148頁。之後呂氏專權完結到225頁,武帝死是358頁。只是說到漢武帝就過了這書的一半內容。

你以為內容很充實嗎?又不盡然。當我以為在漢武帝時代,好歹都會多說點他在任時的改革,例如甚麼均輸法啊、鹽鐵論啊、獨尊儒術啊等等,結果只有寥寥數句。說更多的只有不同皇帝的八卦,例如呂后對劉邦的愛恨、七國之亂的那七個宗室之間的瓜葛、哀帝和董賢之間的愛情故事、武帝的寵臣們。

如果盡是八卦都算了,畢業封面上又的確有幾句吸睛slogan,例如甚麼「漢朝有25個皇帝,居然有10個是同性戀」。哀帝太有名不用說,漢武帝只是雙性戀,他還是有喜愛的女人的。那麼還有8個呢?DLLM我還真的google到了.....


應該是西漢最鼎盛的宣帝只有幾十頁,中間還有些西漢與匈奴間的恩怨情仇。之後平均十多頁一名皇帝。縱然西漢後期的皇帝都比較短命,那麼也要好好交代外戚大亂鬥吧?可是作者卻沒有能力把那一系列王姓的外戚好好交代清楚誰是誰,甚至連王莽的上位經歷也只是一頁完結沒有詳述。故事說到王莽時,已經到了第442頁。

那時我以為,所謂的《一口氣讀完大漢史》可能只是說西漢吧?都只剩下不到50頁,還要說東漢那無止境的戚宦之爭和黨錮之禍嗎?

然後我發現我錯了,這本書真的說只用了數十頁來向你簡介東漢發生了甚麼事,而且寫得比教科書更難看。雖然本身已經很難看。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這個作者好像只看過《史記》,不然不會對司馬遷之前的部分如此詳盡,司馬遷之後的卻甚麼都說不出;對某個人獨立的篇章說得有文有路,但一旦要交代不同人之間的關係,就很容易會亂成一團,例如霍光那一堆人、衛青那另一堆人。

盡信書不如無書,特別是中國的歷史書。作者就像一個對歷史僅有一點興趣的門外漢,單看一兩本史書,不作思考,更不用說深究了。

唉,這本書真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