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9日星期日

荀子序。

因為自覺自己最近看書看得有點少,所以這幾天閉關看《荀子》。


正文就都是那些東西,不多說了,就說說《荀子》序。
昔周公稽古三五之道,損益夏、殷之典,制禮作樂,以仁義理天下,其德化刑政存乎《詩》。至于幽、厲失道,始變《風》變《雅》作矣。平王東遷,諸侯力政,逮五霸之後,則王道不絶如綫。故仲尼定禮樂,作《春秋》,然後三代遺風弛而復張,而無時無位,功烈不得被于天下,但門人傳述而已。陵夷至于戰國,於是申、商苛虐,孫、吳變詐,以族論罪,殺人盈城,談說者又以慎、墨、蘇、張爲宗,則孔氏之道幾乎息矣。有志之士所爲痛心疾首也!故孟軻闡其前,荀卿振其後。觀其立言指事,根極理要,敷陳往古,掎挈當世,撥亂興理,易於反掌,真名世之士,王者之師。又其書亦所以羽翼《六經》,增光孔氏,非徒諸子之言也。蓋周公制作之,仲尼祖述之,荀、孟贊成之,所以膠固王道,至深至備,雖《春秋》之四夷交侵,戰國之三綱弛絶,斯道竟不墜矣。倞以末宦之暇,頗窺篇籍,竊感炎黃之風未洽於聖代,謂荀、孟有功於時政,尤所耽慕。而《孟子》有趙氏《章句》,漢氏亦嘗立博士,傳習不絶,故今之君子多好其書。獨《荀子》未有注解,亦復編簡爛脫,傳寫謬誤,雖好事者時亦覽之,至於文義不通,屢掩卷焉。夫理曉則愜心,文舛則忤意,未知者謂異端不覽,覽者以脫誤不終,所以荀氏之書千載而未光焉。輒用申抒鄙意,敷尋義理,其所徵據,則博求諸書。但以古今字殊,齊楚言異,事資參考,不得不廣;或取偏傍相近,聲類相通,或字少增加,文重刊削,或求之古字,或徵諸方言。加以孤陋寡儔,愚昧多蔽,穿鑿之責,於何可逃。曾未足粗明先賢之旨,適增其蕪穢耳。葢以自備省覽,非敢傳之將來。以文字繁多,故分舊十二卷三十二篇爲二十卷,又改《孫卿新書》爲《荀卿子》,其篇第亦頗有移易,使以類相從云。時歲在戊戌,大唐睿聖文武皇帝元和十三年十二月也。
我簡單地google楊倞,基本上只知道他是唐朝的人,
生平不詳,僅知其為唐憲宗年間人,楊汝士之子,歷官東川節度使、刑部尚書、大理評事。

而《孟子》有趙氏《章句》,漢氏亦嘗立博士,傳習不絶,故今之君子多好其書。獨《荀子》未有注解,亦復編簡爛脫,傳寫謬誤,雖好事者時亦覽之,至於文義不通,屢掩卷焉。
看方世豪的《荀子》譯注,裡面說到:「漢代傳授五經的儒者,多數自認為是繼承荀子,遙承荀子門戶。例如:解釋《詩經》的三家,《魯詩》是傳自浮丘伯,《韓詩》是傳自韓嬰,《毛詩》是傳自毛亨。而《禮》傳自后蒼,《春秋左氏傳》是傳自張蒼,《春秋穀梁傳》是傳自申公。這些儒者的師承,都可以上溯到荀子的弟子。這些說法可參考清代學者汪中的《荀卿子通論》。漢代時,董仲舒已經質疑過孟子的性善論說法。劉向的〈孫卿書錄〉就稱讚荀子,又說董仲舒是大儒而寫書稱讚荀子。後來,王充也有質疑孟子的文章。由此可見,漢初時,荀子的地位在孟子之中。漢代只有揚雄曾以孟子自比,而反對道家墨家。」

簡單來說就是,特別在漢初,當時都是《荀子》的地位佔優,而孟子是沒甚麼人重視的;或者說,兩個都不怎麼受到重視,方世豪說不少五經博士的師承都可以上溯到荀子的弟子,那是因為年代比較近,而荀子是戰國末期最後一位大學問家,他的學說最多人傳承也是情理之中。比如說張蒼、浮丘伯就已經是荀子的弟子,申公是浮丘伯的弟子,劉交是劉邦的弟弟,也是浮丘伯的弟子。

不過就算是荀子的弟子也不代表荀子的思想就此有所傳承,大家都知道的,荀子最有名的弟子是韓非和李斯。如此一來也說明荀子博學之餘,包容性也非常強,善於啟發弟子獨立思考能力。

司馬遷說「獵儒墨之遺文,明禮義之統紀,絕惠王利端,列往世興衰。作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可是在列傳之中,明明孟子的記載就比荀子多很多,到底是為甚麼?

至於,
但以古今字殊,齊楚言異,事資參考,不得不廣;或取偏傍相近,聲類相通,或字少增加,文重刊削,或求之古字,或徵諸方言。加以孤陋寡儔,愚昧多蔽,穿鑿之責,於何可逃。
就我個人來講,因為荀子不比孔子,在漢代有大量學者為其學說訓詁,五經不過是被焚了一次書就衍生了這麼多個派別,更不用說直到唐代才有人作注、清末才有人去考據的荀子,加上自唐宋以來被不少具影響力的儒者一直攻擊,當中還有多少是荀子的原句,我個人是很有保留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