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9日星期日

唐謎。

东洲旧有台城客,身负凰涅埋血壑。
万里回望十六载,一纸调令终复折。
千羽惊起长安春,迷踪相往探幽门。
了却新曲代旧怨,碧菡夭夭画心额。
护我大唐九州贺,使我情思逍遥乐。

盛唐将至,举国升平。
她发愿遍走大地,见证一幅万载垂青的盛世画卷。
她立志昭雪平冤,还原一桩尘封多年的血腥真相。
~﹡~﹡~﹡~﹡~﹡~〖.阅前导读:.〗~﹡~﹡~﹡~﹡~﹡~﹡~ 
1、本文是唐代背景架空文,从高祖李渊至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整体历史走向以及唐以前的华夏历史与现实世界并无差别(开元后渐趋发生变化),风俗、人物、制度等细节上有改动,或融入后世朝代元素。
2、本文是推理悬疑文,明清公案小说与日式本格推理结合后的脑洞产物。会有一些玄幻成分在其中,但不强烈,基本遵守十诫与二十条,因此不会影响案件的逻辑性和现实可行性。凶手也绝不会是人以外的东西,请放心(笑)。
3、本文1v1,主副cp各一对。
4、本文主角坚决表示要再加一句:莫将某与狄公相比,某不如也。
作者的文筆很好,她的學識也非常高。

撇開一開始看時令我目不暇給的文筆和歷史知識,那個故事到了後來其實有點悶XD。

一開始最令我覺得別開生面的,是慈恩寺怪猿殺人事件,可能是因為我沒看過甚麼狄仁傑探案,甚至連香港的劇集洗冤錄我都沒看過,所以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國古代偵探百合小說,兼且作者又順便簡介一下當時的大唐是甚麼模樣的時候,一開始看這本書是覺得真的很棒。

就是隨著故事的發展,一涉及到甚麼大陰謀啊、背後另有主使的人啊、就開始覺得有點悶,直到有探案和前傳的故事才有趣點XD。說實話作者把所有事情、跟主角自己家的慘案都連在一起,其實就整個故事結構來說很寫得很好的,用了四個看起來沒甚麼關連的案件,揪出那案件之下的關連之處,從而帶出了背後的大陰謀。

只是,一開始我還以為這個陰謀是純粹陰謀:是景教的人不懷好意要攻佑大唐又好,東瀛連同高句麗不懷好意想用邪門左道染指大唐又好,甚至是好像天之痕的故事那樣,反正就是有一些邪惡勢力借著開元年間外強中乾,利用了安、史二人去擾亂中華都好,總之從頭到尾沈綏在整件事情上其實有她的選擇權:唐玄宗李隆基因著私心害死了主角一家人,武則天也視平民如嘍蟻的毀了沈綏媽媽的一生,也害了沈綏爸爸以及沈縉的媽媽太平公主,就這幾點而言跟大唐皇室實在有著不載共天之仇,也有著李隆基對身為女子的自己的對立,然而出於對愛情和友情的考慮,出於道義和人文精神,更多是出於對這個中華大地的愛,而憤力出手拯救了整個大唐。這不是更顯得主角很正氣凜然嗎?

只是,看到作者的安排是,後來幾乎每個陰謀都跟鸞鳳血脈有關,大黑幕也是鸞鳳血脈相關人士,祆教景教無辜中槍背黑鍋完全就是大黑幕(也就是鸞鳳血脈)的錯。來自東瀛的陰謀又是大黑幕、十八年前主角被滅門又是大黑幕在背後推了一把,最後的長安大亂戰都是大黑幕。而沈綏發生的這一切,無論是成功逃難、成長、甚至生子,幾乎全都是這個大黑幕所一手促成;另一方面,大黑幕的真實身份,原來沈綏爸爸尹域早在廿幾年前又已經有所推測,而他死之前原來又已經有所托負,所以到頭來還是離不開上一代的計算。這一切都令我覺得,主角他這一切的經歷,本來就是有人早就安排好,而她只是順著那條路再做好一點。


角色方面,設定上主角沈綏是一個非常出色的人,又身負上古血脈、又有錢又聰明又好看,有絕世智慧卻又絲毫不流戀於權力遊戲,考明經科不過是給自己一個進入官場的機會,又不至於太過鋒芒畢露,為的只是解開自己家族被滅門一事,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簡單來說就是再高級點的瑪麗蘇。而另一個女主角,張若菡,她就是個典形的瑪麗蘇的女朋友:家世良好知書識禮又美又這個那個,總之就是超級賢內助。

所以主CP其實沒甚麼好說的。

反而其他角色我覺得可愛多了,比如說楊玉環這個角色就滿有趣的。因為從小就長得太美麗,所以早早就被自己親人別有用心地培訓;而也因為這樣,內心早就知道自己會被當作甚麼工具,所以一開始被送入晉國公主府時才會這樣有意無意的去勾引李瑾月,也導致日後李瑾月問她願不願意為了自己進宮,楊玉環會哭著說可以這種情況。當然,真實歷史上的楊貴妃到底性情如何,我想我們是無以得知,比如說當她被要求出家為女道士時以備日被唐玄宗納為妃時,是抱著甚麼心情呢。不過這裡的楊玉環,有點聰明有點早熟,才11歲就知道自己有甚麼武器,同時也有著隨時被拋棄的、缺安全感的一面,滿令人心疼的。

又比如說李白這個角色吧,俠客李白這個形象我反而比較少在其他作品見過,我只在一個廿多三十年前的DOS遊戲大唐英雄傳中見過,可惜的是他在整個故事沒有太多的發揮。

至於李隆基,我認同作者說的:
開元年間的李隆基還算是個好皇帝,有政治想法,也很勤政。大唐在他手中走入巔峰,卻也在他手中一落千丈。在書某個人的看法之中,李隆基並不是一個好皇帝,是不是他當皇帝,其實影響不大,大唐的盛世基礎是前面幾位超級帝王創造的,在這個時間點上必然是會走向巔峰。
不過我覺得在故事中的李隆基還是太過廢,好歹他也是被武則天所認同的人,也鬥贏了太平公主,再差都不至於書中描述的這種程度吧。

整體來說,《唐謎》是一篇非常出色的古代百合小說,特別是在帶領大家見識何謂大唐光輝這一點,作者是真的花了很多心力,也看得出作者對於中華文化的自豪,是如何地深厚。

最後作者還特別用一個總結,來寫出自己寫下此文的目的。然而,看到這裡我也有很多想說明的地方,而這也是我另文的原因:
抱歉,這章來遲了。至此,唐謎完結。以下是總結。 
自去年2月份開文,唐謎至完結已曆一年半。這一路走來,十分不易,思慮萬千,最終整理寫下,總結三點。 
一、核心——平權思想的訴求 
我寫文6年,自《醜小鴨不哭》起,之後的每一篇文幾乎都有自己的中心主旨。《醜小鴨不哭》寫的是與告别青春之傷,《雪狼謠》寫的是戰勝時空的曠世長情,《食藏屋》寫的是一食一飲的溫馨日常,《破繭》寫的是社會壓迫下同志與同妻的痛苦掙紮,《利拜倫之刃》寫的是大時代命運下的壓迫與反抗。而到了《唐謎》,我想寫的是平權思想的訴求。 
《唐謎》的中心矛盾,其實正是男權與女權的矛盾。兩個主要矛盾,一是尹御月與鸞凰尹氏之間的矛盾,二是後武則天時代,李隆基對女權的彈壓造成的他與女兒之間的矛盾。沈綏調查太平公主府大火案和母親慘死之事,揪出尹御月報仇雪恨。輔佐晉國公主李瑾月登頂皇位,開創女皇時代,基本上解決了這兩個矛盾,也帶來了平權的風嵐。這恰是我最希望表達的訴求。因爲哪怕過了一千五百多年,現代社會依然談不上男女平權。我們身爲現代人,生活在如今,或多或少都體會過不平等的對待。我作為寫手,在支持平權的同時,也希望通過一個精彩的故事,將我的思想表達出來。所以我借用了歷史上最開明開放、兼容並蓄的時代,也是我最喜愛的時代,以扭轉安史之亂爲契機,希望能在我的文字世界裏,創造一個無比輝煌的大唐,彌補我對歷史的遺憾。 
另提一點,關於我爲何要安排鸞凰血脈的女女生育設定。很多人對此頗有微詞,說這樣破壞了寫實歷史的感覺。我承認,確實如此。但安排女女生育,是因爲我希望表達女性生育自由的一種象徵。當女性有朝一日不再被婚姻、生育綁架,平權的時代才能真正到來。我不想放棄表達這一點,所以強行融入了,若不能接受,也隻能說我們觀念上有差别,無可奈何。
我是首次拜讀書自清的作品,自然無從得知她其他作品有甚麼主題。當然,我看到這個《破繭》的主題——社會壓迫下同志與同妻的痛苦掙紮是相當有興趣的。主要還是,因為,到底對於一個如此熱愛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根源,以至所有所有的人,面對今天中國如此為人詬病的人權問題,她在文中會有甚麼思考?

記得曾經在twitter上看過說,總有一些熱愛追求同志平權的中國人,卻莫名地對於國家主權相關問題有著絕對不能後退的底線。(大概這樣的內容)
這個tweet

讓我覺得很可惜的是,作者似乎就屬於這種人:在威權之下追求同志平權。最起碼我個人是覺得很奇怪的:同志平權本身,就是建立在「人人平等」這個前題之下的自由權利(自己看看wiki);威權主義卻是「權力集中於單一領袖或一小撮精英。威權領導者時常任意行使權力而不考慮或利用現有法律去擴大權力,公民也通常無法透過自由競爭的選舉來替換之。權力爭奪與統治集團的自由競爭,是有限或不存在的」,感覺就有如你在承認「一男一女的結合才是婚姻的絕對定義」時,去追求同志也有追求權利那麼搞笑。


就用這個故事自己的設定來說,作者把整個故事的矛盾,設定為男權和女權之間的矛盾,簡單來說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因著往時自己的個人經歷,而對女性主權抱有非常大的敵意,結果導致李隆基寧願把皇帝這個位置,交給一個沒甚麼才能的男性,都不願意交付予更適位合這個位置的女性。可是反過來說,要是這故事真的是男權與女權之間的衝突,那作者應該寫明的是,當年武則天也因為李隆基是男性,而影響到他在皇位繼承的地位啊?

然而實際上,大概作者自己也在暪騙自己的是,李隆基好幾次掛在口邊的「牝雞司晨」,不過就是覺得女性就應該好好在家相夫教子;他跟尹域太平公主晉國公主之間的矛盾,更多是源於「為何我堂堂男子卻會輸給女性」這種心理。而這種叫父權。

再者,把作者沒有好好分清楚「父權」「男權」這個問題,作者在講求男女平等的同時,卻沒有說明人人平等這個概念。我不是說,既然作者在故事後段都脫離了史實,那也很應該順手把奴籍源了,實現一個更完美的大唐。有一處地方我看得有點不舒服,就是故事最後,晉國公主李瑾月登上了皇位,沈綏張若菡要跟李瑾月告別的那一幕:
一路前往驪山的路上,天陰沉沉的,有雪粒偶爾飄下,點在李瑾月的面頰之上。她騎在馬上,眺望遠方的灰蒙天地,呵出一口長長的白氣。悵然失落,無可奈何,她越是往高處走,越是離她們越來越遠。她明白的,孤寡君路,高處乃寒。她再也不能做那個任性逞能,與夥伴笑鬧的李卯卯了。 
將爲君,身形已伶仃。天際黑雲將欲雪,離人思歸難訴怨。腸斷驪山闕。
而就在那驪山闕上,沈綏與張若菡正烹茶觀雪,笑然注視着李瑾月手提糕點,獨自舉步走入客院。
為甚麼越往高處走,就會離她們越來越遠?要是說,因著自己位處於一個權力中心、朋友急流勇退覺得人生最重要還是家人,這等原因我還是可以接受。可是讓我不舒服的一點是,從這段說話中我隱隱覺得作者認為,一旦成為了一國之君,大家的位置上就有了階級性的高下之別,自然就不能再有如以往那段相處。雖然現實如此,但在故事中這樣刻意地分開,我自己是覺得很可惜的:為人君就真的一個知心人都不能有嗎?

所以我有想過,是不是作者真的太熱愛中華的儒家文化,從心底裡認同君君臣那這一套?於是自己就只能有如一個臣子那般,殷切地祈求一個接受同志平權的君主出來,為所有中華大地上的同志主持公道;在此之前,我們都只能努力等待。

在這種威權政府、人民順從的社會,中國真的能有平權的一天嗎?


唐代背景的文章,私以爲忽略東瀛這個國度是十分缺失的。因而我專門加入了這樣一個重要的東瀛人角色。除了東瀛人,文中出現的呼延大叔、忽陀,都不是漢族人,以後還會有更多的異邦人出現。 
小書知道很多人一提日本就有情緒,我也有情緒,這不可避免。但小書也希望大家能認識到,大唐是一個多民族兼容並蓄、爭奇鬥豔的龐大帝國,後世的民族主義觀念在當時是很弱勢的,特别在玄宗早期,萬邦來朝,大唐並非隻是漢人的大唐,而是世界的大唐,長安是整個世界的中心,是諸多民族頂禮膜拜的大帝國。
安史之亂是所有唐後史家心頭上的痛,這場變亂,不只是一場軍事政變,更是一場國難,它改變了華夏國運,使得華夏民族的心胸就此萎縮。從那以後,狹隘的民族主義擡頭,「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類言語被奉爲圭臬,再也看不到那種兼容並蓄,百花盛開的局面了。既然要寫盛世,就不要帶上後世的狹隘觀念,小書我還是很有野心的,希望盡量寫出盛唐的氣度,那個時候的精神,正是如今的我們所匱乏的。 
囉嗦這麽多,也隻是表達了一部分我個人對唐朝這個時代的看法。以後有機會,還會再和大家聊一聊心中的大唐。
有趣的是,明明後半段才說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擡頭,『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類言語被奉爲圭臬」,前面卻在說「知道很多人一提日本就有情緒,我也有情緒,這不可避免」。我自己小時候也被灌輸不少日本人侵華的知識,也有看過很多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我祖母也是為了躲避日軍而從中國跑路到來香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