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士為知己者死」這種,戰國時代限定啦。
以前學荊軻刺秦皇的時候,那時候老師就說,因為太子丹的緣故,所以當時的荊軻出發時早就知道自己不會成功,特別是說荊軻本來要等一個朋友,結果卻因為太子丹的不信任而令荊軻憤而先行。不過主持們都說到,看這些戰國時期的復仇故事,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這些復仇、私仇帶來快感。
2. 中國傳統歷史對於「俠」的想像。
其實不少人對於「俠」的嚮往,出於在既有法律體系的情況下,存在著法律所觸及不到的地方,而俠又能完成自己所做不到的的事情,而出現的。不過這集「俠」不是重點,不然的話漢末會是個很有趣的年代,因為高幹子弟或是有錢哥兒都以行俠為最潮的玩意。
另一個有趣的話題是,俠是如何用令「復仇」這件事變得正義。俠是一種表達義的形式:當社會上充滿著不公義的時候,而你又有能力去作出改變,而挺身而出,這種行為在傳統的中國記載上會被稱作俠。
3. 仇恨在歷史上的推動力。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努爾哈赤一族為報復父祖被殺,而對大明發起的復仇大計。還有就是武王伐紂、越王勾踐等等。
4. 儒家對於「復仇」的看法。
明朝大儒丘濬,在其著作《大學衍義補》中提及到,
如果全世界所有人都知道,人們殺人後會被復仇,所有人都有毬仇的概念和義務,反而沒人會敢殺人,沒人敢去傷害他人利益,因為他們肯定會被復仇。
也就是說,復仇反而使復仇這件事消失。
5. 故事傳頌本身,已經牽涉我們如何理解歷史的問題。
比如說為甚麼北京為甚麼要放一個珍妃井,或是秦檜像一定是要跪的,然後任人對待。特別是,當代處理這些仇恨時,很容易會變成族群、社會或國家之間的仇恨。比同說日本是中國近百年來一個重要的對頭人,有很多仇緒都建構在裡面,從而與民族主義伸張建立一個關係。
又比如說,青島明明在被日本殖民之前,早就被德國殖民,然而當地人民不怎麼仇恨德國(甚至有點proud of因為德國而有了啤酒和漂亮的水道),卻只會記恨於日本。
於是,無端端要你愛國很難,可是反過來從仇恨的角度入手,卻能有很效地動員國民愛國的情緒,於是,愛國真好用heh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