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還意外地滿不錯的。
原來齊桓公的哥哥就是那位很會玩的齊襄公,又原來齊桓公就是輸了給曹劌。以往一個個獨立看回來的成語故事,原來彼此之間都有點關聯,感覺真有趣。不過理論上,扁鵲是不可能見到齊桓公的,因為齊桓公在前643年就死去,扁鵲卻是約前407年至約前310年的人。
又,
幾肯定編劇有看過《管仲論》,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雖桓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餘者,仲能悉數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中略)
吾觀史鰌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後之諫;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後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三蘇他們的史論總是一針見血的,非常好看。以前不曾細想過春秋五霸,為甚麼只有晉文公留下的晉最為強大,齊桓公卻收屍的人都沒有,那是因為管仲很自私啊XD,「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分析得真好,他就是到死前都很在意自己的身份地位啊。
這樣一來,我反而很好奇為甚麼「其為人潔廉善士也,其於不己若者不比之人,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的鮑叔牙,卻如此厚待管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