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這已經不是口味不口味的問題,而是臺灣真的沒有一個堂皇的菜系,能夠有特色、有歷史、有技藝、有層次;最能拿出手的大多都只是街頭小吃或早餐:他們都簡單、直接、快速。
不過重點不是這個,而在於已經戰起來的留言。
自然很多人為臺菜辯護,然而這文重點在於指責臺灣總只在追求所謂的CP值。
對,性價比原指「性能與價格之間的比例關係」,也就是廣東話中的「蔗渣價錢,燒鵝味道」。然而臺灣的眾人卻似就此沉迷於「CP值」的徽章之中,質素差沒關係,用價錢去搭救。記得好多年前有看過一篇文章,也早就這樣批評過臺灣的餐廳「只追求CP值,卻不敢加價、提升食物應有的水準」。
網上隨便Google一下就找到了差不多的文章。
。
這只是整個臺灣社會的一個側面,他們社會的一角,展現出不少臺灣的人的價值觀。對,不單是飲食業,這種「CP迷思」遍佈著整個臺灣的所有範疇,這種小確幸心態總是讓他們過於滿足目前的狀態,只追求「蔗渣價錢,燒鵝味道」,或是更進一步的「蔗渣味道,那就可以配以更低價錢,只要CP值不變」。
。
是一種幸福,卻也是一種不幸。有時候人生在世,快樂地又一天,有甚麼問題呢?卻有時又覺得,「這樣就好了嗎?」
這種思緒最近也反覆出現在自己的腦海裡,也是一種自我的警告。
。
而留言之中的臺灣人,紛紛為自己的CP值而戰,或是挑剔作者「你吃過全臺灣所有餐廳了嗎?你有甚麼資格?」
這樣的防衛心態真的不好。
覺得臺灣人學到了日本人的龜毛,卻學不到他們不惜一切的追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