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9日星期三

鄂蘭難唔難。


筆記。
極權主義。

回應歷史,自稱政治理論家,不傳統地處理西方哲學理論。

想和過去的哲學家作出一點分別。其實只是新穎的哲學。

討厭離地,著重現實。強調人的行動。建基於人的「行動」。

鄂蘭如何理解「人」,如何理

行動之中的生命,她覺得過往的哲學都忽視分析人類行動中的生活,太過關心思考,

她將行動分成三種:行動,勞動,製作。但後兩者都不是真正意義下的行動,真正的「行動」是很高貴的,是可以反映人的特質的。

「行動」必然是一種携手行動:就算只有一個人在公開場合發表一些政治意見,但這個行動是邀請其他人回應的,潛在地邀請其他人參與其中,以開展更多的携手行動。所以社會上一群人,那怕一開始只是很少數的一些人,他們仍有不容忽視的力量。

人只有在行動之中,才會顯得平等,而非有如之前的《社會契約論》所認為的「人人生而平等」。

而鄂蘭認為,只有她構想之中的「行動」的政治才是政治。之所以特別要用到「政治」這個字,不是我們現在最常理解的政治,而是指「政治」politic這個字的來源,來自於希臘語「城邦」,因為鄂蘭覺得古希臘的公民都樂於參與政治(先勿論其他在工作的奴隸和婦女),而這種「樂於參與政治」是她覺得最能反映人類得質的一種集體行動。

鄂蘭發現,在西方的歷史上,羅馬共和,法國大革命、蘇維埃革命之前的一些零星革命,他們有一些共通之處,就是當時的行都是源於人民自發,他們都在表達對現有社會/政治制度的的不滿、追求平等,追求所有人都能享有同樣的自由;而這些活動並不是為了「勞動」(維持生理需要)、「製造」(製作一件物件),而出於行動的。又比如說,法國大革命本身並不是為了革命當權政府而已,他們一直是在追求進一步的革命,以得到進一步的平等。

行動不是為了一個目標,而是一個「行動的歷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