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5日星期日

時。

無聊。



太過無聊,但覺得「時」的小篆滿好看的,於是就看了一下「時」的本義。

甲骨文中的“时”字写作图1,金文作图3,与《说文解字》所收古文“旹”相同。甲骨文、金文及《说文》中的古文“旹”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从甲骨文、金文到《说文》古文,“旹”字构形均从日从之。“日”为太阳,而“之”有行走之义,兼有表音作用。罗振玉先生《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说:“(之)卜辞从止、从一,人所之也。《尔雅·释诂》:‘之,往也。’当为‘之’之初谊。”由此可知“日”与“之”结合起来的含义是“太阳运行”。古人计算时间,总是根据太阳在空中运行的位置,或它在地上的投影运行的情况来决定的。古文“旹”可以说是古人测日以记时的见证。
又,
「時」戰國金文作「旹」,上從「之」以表聲,下從「日」以表時日之義,與《說文》古文同,本義是時間、時日。
此外,商承祚、嚴一萍、馬如森等認為甲骨文有從之、日的「時」字,按此字當為「之日」的合文(饒宗頤、姚孝遂),意為「是日」,參見「之」。

於是,「時」本來就應該是「旹」,那是從甚麼時候,又是為甚麼在下方多了一個又(右手)呢?
繁体“时”字(图12)的出现比较晚,战国陶文作图6,构形从日从之从又,较甲骨文、金文增一“又”形。这大概是所谓的“以手持杆立于土上之形”之写照。石鼓文写作图4,睡虎地出土秦简与作图9,为小篆(图8)所本,均属秦系文字。只是文字构形将陶文所从之“又”变作了“寸”。“寸”字构形即从又从一,古文字构形中,“又”、“寸”可通。从“时”字的构形还依然能看出“测日记时”之痕迹。“之”和“又”结合成“寺”字,“寺”也能看成是“时”的声旁。
古文字中「又」「寸」可通。然而,大概因著我們習慣了的形聲字系統,習慣性地覺得「時」和「寺」有關。嗯,大概是聲音上來說,兩個字都從之,而,「寺」的本字,
金文「寺」從「又」,「之」聲,「又」象手形,本義為握持,是「持」的初文。

 所以,又不是完全沒關,這大概就是「凡從某聲多訓某」的體現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