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8日星期一

絕歌。

這本書是「酒鬼薔薇聖斗事件」的兇手「少年A」所寫的。就某程度上而,我覺得這是一本普通的殺人犯自白書,只是作者所犯下的案比較驚世駭俗。

書本大概可以分成兩半,前半作者對自己少年犯案時的自我心理剖析。後半則是講述自己自生後的經歷。到最後,就是再次鄭重地,向受害者的家人誠心誠意地道歉。


故事前半一直在詳說自己殺人的原因,或是是探索自己「壞掉」的源頭。這部份有點玄幻,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當中的感覺(不如說,對於「殺戮」這事本身,已經有很多人想避開了),所以他用了一些很文學的手法來嘗試表達自己當時的心理狀態。殺人的事情少年A已經很適度地簡略提及,轉而著重描述於自己殺人前後的心情和對如何處置受害者的原因。這點我覺得書本處理得很好,應該是編輯指導有功。


後半的更生歷程理論上比較平平無奇,可是我卻覺得這段更好看,因為在這段,我們都可以看到日本少年殺人犯,在「重獲新生」後會有甚麼經歷,以及他們這個階層的人,是怎樣活著的。

記得少年A曾經有過兩個很喜歡的同事,他們知道自己做的是不受人喜歡的工作,卻都沒有因此而自卑。我們可以說這種人甘於卑下,我卻有點敬佩這種人:為甚麼工作比較不好,就要受人鄙視?我反而覺得,因為從事一些衣著光鮮的工作,就自我感覺良好看不起其他人的人,才要受人鄙視吧,連尊重這點都做不到。


看完這本書後,我忍不住想起「佐世保小六女童事件」,一個小六的女生(11歲)殺人事件。不是要比年齡更小,而是想到,當年只有14歲的少年A尚且有家人的支持,而且他是男生,從少年院出來後,找一些體力勞動的工作自然不難;那個小六女童曾遭受家暴,而是女生,在日本社會中,女生不結婚就更難以在社會上立足,她還能好好活下去嗎?

據說日本的少年重大犯罪率,在世界是算是比較低的,但不知道為甚麼,每次看到日本有甚麼少年犯罪的事年,總是特別駭人聽聞,或是手法好像特別兇殘似的,令人看過之後都覺得不舒服。

或許只有日本這個國家,才會出現這麼多特別的少年罪犯:他們都視人命如無物,或者說,他們沒有「生命」的概念,只要自己幹著爽就好,是一種高度自私的想法。殺人後,也不見得有甚麼罪惡感,最多都只是在怕,做了這件事後要去坐牢,所想到的還是自己。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這是日本人不可變改的民族性。我想,除非日本社會受到甚麼重大的衝擊,否則他們這種情況只會有如慢性疾病那樣,繼續蠶食著這個國家。


另:

日本少年罪犯犯案後,會被判入一些醫療少年院,以接受更新治療及觀察。面對著青少年罪犯時,就連日本都會有一些機構為罪犯提供協助和心理治療。

在九七前的香港,未滿十八歲的青少年殺人後只能被判處無期徒刑,除非得到英女皇的特赦,得以提早出獄。無了期的等待都算了,香港的青少年罪犯完全沒有甚麼私隱保護,例如「秀茂坪童黨燒屍案」,每一名被告的姓名都清楚地條列出來。就算你改名換姓,都能輕易地被人發現。

當然,這是國情不同,日本政府當局很清楚自己的國民是甚麼性格,然後又願意為殺人犯提供協助,最起碼是願意把他們視作可是改過自身的人類,讓他們得以繼續自力更新活下去。我認為,這是我在日本中難得一見充滿人性的一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