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0日星期四

孤獨的多棱鏡。

有意思。


1.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寒梅著花未」這個例子,算是比較多人知道的,也就不多說了。


2. 

如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歐先生說,很多人都解讀為「語言不足以表達,所以我放棄言說」,而是引用了另一文學作品,法國作家卡繆Albert Camus《瘟疫》的說法,也就是在影片時間 13:28中提及到:

這就好像一個全身都在經歷痛苦的人,他唯一所想的事情就是,只要能夠減輕一點點痛苦就好。......極痛的情況之下,你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減輕一點就好;而為了減輕一點你願意做任何事情。

「無論你得到的是甚麼回答,通常你都會受到傷害,這是有親身體驗的人,你一定會在這裡得到很大的共鳴。」

所以辛棄疾是 不敢說

這種解讀,非常有意思,也很深入。還有再引用這段,魯迅的《祝福》: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經大家咀嚼賞鑒了許多天,早已成為渣滓,只值得煩厭和唾棄;但從人們的笑影上,也仿佛覺得這又冷又尖,自己再沒有開口的必要了。

嗯,非常貼切。


3.

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單子。單子沒有窗戶,我們事實上,從最徹底的本質上,是沒有辦法跟別人真正交流的。這就是存在很殘酷的一個本質。


4.

面對孤獨的時候我們可以有怎麼樣的反應呢?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

「林黛玉說她最討厭李義山的詩,因為人會討厭跟她很像的人。」這個我懂。

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少令自己討厭的人事,往往事後想來,或是在反省自己的時候,會偶然發現:「啊!我平日不都是這樣做的嗎?」

所以我有想過,自己會討厭那些跟自己很像的人,是因為這些人令自己發現,原來自己是這麼醜陋。


5.

「李商隱是全唐詩,2200多名唐代詩人之中,唯三會以淚為專題的詩人。」這真的沒想過。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
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
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而李商隱他覺得幾乎每一種他都感同身受。」所以李商隱是一個很眼淺的人XDDD,「也很可能,他太沉浸在自己的眼淚裡。」


6.

眼淚的核心:蝕骨內耗的自憐與自虐

嗯,我覺得眼淚其實是一種流出來的悲傷,有些人(比如我自己)不一定常常流淚,卻很愛自我沉浸於這種自我腐蝕的悲傷之中。


7.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歐先生引用陳子昂的詩句,連同魯迅《吶喊》自序:

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鬥的,獨有叫喊於生人中,而生人並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於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

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

「同樣是淚,卻是李商隱和陳子昂的淚」,到「陳子昂和魯迅的孤獨」這個聯想也非常有趣。我個人也很敬佩魯迅先生,嗯,在文學作品上展現的性格,還有就是從蕭紅的角度出發現、他對於人才的惜重,都令我十分景仰。

一如上面第4點說到,一個人會討厭跟自己相似的人,反過來說就是會仰慕自己所沒有的特質。

8.

孤獨有許多不同的姿態,而面對孤獨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那些方式來自於不同的靈魂、不同的性格特質,可是,你真的可以決定,你要做陳子昂還是要做李商隱。

我個人不太認同這個結語,為甚麼只有陳子昂的孤獨才是值得被讚許?

我有點覺得,這是因為歐先生在一席裡面演講,也就不得不說些戇鳩正能量立意出來。我相信,一個對紅樓夢有如此深入研究的人,不會如此淺薄地否定脆弱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