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宋帝國沒有皇子出國留學的傳統,於是自宮廷到文官系統,都在「科舉」的天花板之下。
— Chilly 🦫 the Linear (@Chillylin) December 27, 2021
也就是說從組織的知識管理的角度上看,宋一開始就已經在倒計時了——舊知識不斷流失,且很難獲得新知識。
而熙寧變法能做的只有加快和減慢倒計時的速度,而無法改變時針的方向。
就是,不太認同。
雖然也有可能是現在的洗白風氣太重,「總之以前書說不好的,今天我就要說好」,但宋沒有教科書上寫得如此貧弱卻是定論,「舊知識不斷留失,且很難獲得新知識」,我印象中的宋反倒是文化發展最興盛的時候,人才濟濟,書院林立。
王安石無人可用,是因為無人願意為他所用啊。
若是說「舊知識不斷留失,且很難獲得新知識」,那王安石和再之前的范仲淹又是哪裡來的變法知識?又,本來在王安石之前,除進士科外還有明經、五經、三經、明法等科,不過進士科確實最盛而已,比明代靈活得多了;又比如說活字印刷術的興起和發展,對於整個宋代的知識傳遞而言有多大貢獻嗎?何必將所謂的「知識」限制在科舉之中呢?二程一朱都是兩宋時代的人,中國不少有名的書院都是兩宋建立,何來「很難獲得新知識」?
我不會說王安石志大才疏,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像諸葛亮那樣「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又沒甚麼人願意跟王安石一起,做那些商鞅才願意做的事,事後更被司馬光補刀,他又能怎樣呢。
。
我不太喜歡「只有加快和減慢倒計時的速度,而無法改變時針的方向」這種只能倒數的評價,明明北宋都曾經強大過,打敗過遼。
別那麼成敗論對錯好不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