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為甚麼要和解?
工具理性,為了安樂茶飯。
第二,有甚麼是可以和解,有甚麼是不能和解的?當我們真的要和時,要本著甚麼心態?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中日關係。在政府層面上,現在大家都是大家的邦交國,然後一有甚麼事情,底層人民的情緒又會出來(即使有些時候在背後有勢力支持)。又比如說,大家小時候讀到抗日戰爭都會有很強烈的情緒出現,以至香港的pop culture,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日本都是在充當一個壞人的角色。但今天大家到日本去旅行,除卻一些真的很深痛恨的人不說,那些情感上很討厭日本的中國人,在日本還是會該吃的吃、該玩的玩。
但事實是,明面上和解就像是a方對b方的傷害,一方是受害者,另一方是施暴者。但實際上的情況,更多是兩邊同時都是施暴者,又同時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於是就自然覺得自己沒有理由各對方道歉。而這種情緒也導致了很多時不能「和解」。
又,另一個例子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某程度上來說,是歐洲各民族多年來的恩怨情仇、前世今生、政治利益、殖民地爭奪等等等等的一個集結爆發點,大抵他們一開始只打算來個比個武打場架分個高下,於是大家都以為只用常備軍就可以解決;然而戰士發展到後來,歐洲列強才發現戰爭開始停不下來,他們就連預準軍、甚至未經完整軍訓的學兵都要出動,也發現這場戰爭再打下去會出現「攬炒」的情況,而他們一開始並沒有打算把對方徹底毀滅,所以才出現了巴黎和約這事。
就是說明,能進行和談,最基本的是,先勿論是否激進或極端,但大家最終的目的是要跟別人並存。
於是,巴黎和會中最重要的一個議題,其實是在討論歐洲各國如何維持或恢復從前的均勢,維持大家的勢力平等。比如說當時的中東地區,表面上還是鄂圖曼帝國,但實際上很多地方管治早就被英、法兩國掌控著,於是巴黎和談就有如整個地區的大洗牌後、再重新討論地方利益分配的會議。而這種會議對於那些歐洲國家來說是利益的問題,對於那些被分配的地區卻是生死存亡的問題(當然有也民族尊嚴問題),也是五四運動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了四個帝國的瓦解,於是這次和會就開始變成了不單是一個利益分配的問題,而且涉及到很多帝國瓦解的善後問題,更甚者有很多國家一連把之前的國家民族問題都放在和會上討論,於是導致了這個和會談了六個多月XDDD
巴黎和約之所以會選了在凡爾賽宮,就是因為之前法國在普法戰爭之中輸掉,凡爾賽宮被普軍佔領,而普皇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的鏡廳登基成為德皇,這一切都是令法國人感到非常屈辱的事,當時五十歲以上的法國人都親歷過這等屈辱,於是他們才會刻意想在凡爾賽宮把一切的驕傲都奪回來,並要德國簽下很苛刻的和約,同時也很害怕德國東山再起。
而巴黎和會對德國的苛刻,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了德國走向納粹/法西斯,又導致了二次大戰的爆發,都令不少人認為法國是整個巴黎和會的禍首,但其實當年的法國之所以如此對待德國,還有好幾點原因而比較少人留意得到(又或者,教科書上不怎麼會說到的),比如說當時法國女性的生產率,特別是跟德國人相比之下很低,於是就會想到,二十年之後法國人始終是不夠德國人打的(人口問題XDDD);另一個考慮是,一次大戰有很多具體的戰事,都在法國發生,就算是德國撤軍就順手打爛了法國北部地區,而北部是法國的工業區、礦場煤場,嚴重影響到法國的工業發展,於是當然是伸手跟德國拿啦。於是各式各種原因,都讓法國當時的代表不得不對德國一直苛刻。
當時的德國根本就冤大頭XDDD
而這次巴黎和會的影響,更甚至影響到後來二戰的一些日軍行為。比如說日軍在阿圖島的自殺式戰役,其原因之一就是當時的日本政府深深記得巴黎和會之後,因很多和會的結果、情況被直接轉達到國家,而令國家出現了很巨大的社會輿論(也就是看到五四運動),而這種輿論對社會,而且是社會人民已達壓力界限的時候(如此傾盡全國之力,國家每戶都定必有男丁出去參軍,就算是婦女也要幫忙後勤吧?就算是侵略國都好,這種壓力還是會有的),不論是因為政府還未得懂得應對這種社會輿論對政治的影響,還是有可能令國民各種信仰、價值觀的崩潰,當時政府當局是不可能把戰事的實際情況讓自己國家的人民知道,自己國家的軍隊根本就快打不下去了,只能一直報喜不報憂。
這種專制的國家習慣了報喜不報憂,要是一直都沒問題也就算了;一旦發生甚麼問題,再也遮不住,他們是完全不懂得凝聚理性的力量,只好把國民煽動到底。而且他們不單是只報喜,還強化渲染對方的殘暴,就是,明明自己是施暴的一方,你卻告訴自己的人民對方才是施暴者,於是國民身為國家的一份子應該仇恨敵國。而這種手法在不少近代國家、社會都經常使用。嗯,也就是上一篇,把國民犬儒化的對外使用版。
再說,本來賠款這回事,特別是對德國如此榨取,很大程度些其實是法國為了應付自己國家的國民(反擊國內的左派思潮啊、直接拿到錢讓國民感受到好處啊、順手賺個選票等等等等),於是在賠款的條約之中,其實還有一處很巧妙的地方,就是所謂的天額賠款其實有一大部份是德國根本還不到,也來不及還的。而這就是巴黎和會其中一個和點,是和談的一個理性結果。歐洲各國都意識到,如此壓榨德國還好,但壓到德國真的垮了,其實對整個歐洲而言沒有好處,因為雖然說是不同國家,但大家都是在同一個聚洲上,德國對於整個歐洲的經濟而言還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當時法國的工業力量被嚴重摧毀的時候。
雖然說,這次的和會絕對不能說,令各個國家都非常滿意,特別是和會事後埋下了二次大戰的遠因,但和會終歸是一次大戰各國理性思考之下得出的嘗試和努力。
第三,有甚麼結是真的很難和解?
而在二次大戰方面,大家出於各種原因,都比較關心《中日和約》。有趣的是,和巴黎和會之中,法國對德國要求過天價賠款,其實是出於和平的考量,以致今天法德二國成為了歐盟最核心的成員國;中共政府對日本政府放棄賠款要求,在民間卻一直有很多索償要求,比如說軍票問題、慰安婦問題、日對韓強徵勞工的賠償等等。
對於西方國家而言,可能他們會覺得作為戰爭的引起國,應當受到審判和懲罰,還要有適當的賠償;但對於中國而言,審判卻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真正的、衷心的謝罪、道歉。不過這就涉及到日本的民族性:他們之所以對中國的道歉不那麼由衷(最起碼很多中國人都是這樣認為的),一方面是他們根本不覺得自己要向一個弱者道歉,因為日本是輸了給美國而不是中國;另一方面是,在這件事上還有太多真相未被揭露出來,或是不少日本人根本不覺得自己有甚麼地方做錯了,更不用說事情到了今天,絕大部份的日本人都沒經歷過二次大戰,而教科書上也不會盡情訴說自己國家當年對其他亞洲國家做過甚麼事,也就只會令國民覺得很多來自中韓等地的索償是莫名奇妙、無中生有。
打個比方,可能對他們來說就是,秦國要為白起在長平之戰坑殺了四十萬趙軍而對趙國作出賠償,這不是在搞笑嗎?
最後的BBQ式大結語就是,提及到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在這個政策之下,南非曾經有一段時期非常動蕩而又不公,又解除隔離政策之後,又是甚麼令兩邊的人和解得如此快?答案就是成立一個獨立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 )」。
其實這一集也算是很有意思,從巴黎和會講述到「和解是為了更大的和平」,論及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個道理,對雙方都有好處(當然當中也有巧妙的地方,足見西方人在外交上的高明)。然後用中日和約說明,華人文化其實是很情感主導,不怎麼重視審判,當年某些日本人誠心道歉,就足以令中國人願意無條件放他們回國;而這樣無條件放日本軍人回國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比如說那些軍人就成為了今天承認自己戰爭罪行的主幹。最後用南非的例子,說明如何給雙方一個好的和解機會﹕那就是成立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還大家一個真相,讓施暴方認清自己的罪行,而不再盲目地覺得「我也是受罪的一方」。
雖然說嘛,這些熟讀歷史的人,果然是左派人的想法,也實在離不開大中華膠的思維,而某個程度上來說,他們的提議其實也是一種和稀泥。但先勿論他們會否過度樂觀,從一個理想主義的角度去看,這也著實是一個很美好的畫面。
只是不知道,這幾位主持人,今天再看當日所做的節目又會有何感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