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集講日本史,而且是講明治時期,好吸引啊。
因為不熟知日本史,尤其是這段維新時期的故事,所以這次只能筆記了。
1.
他們會有一個救亡的意識「為甚麼明治會開始,或幕府會倒台?」,因為日本的改革風潮源於黑船來航為當時整個日本帶來的憂慮感,隨之而來的思考就是「應該用甚麼改革路線?」「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甚麼?」
坂本龍馬要出現啦!
坂本龍馬是一個很特別的人物,又其實,明治一開始時他已經離世,但其影響力貫穿整個明治時代,例如他的「船中八策」,或是他後來對國家發展的構思等等。明治初年的政府基本上也循著其方向發展,所以現在問日本人最崇拜的歷史人物,還是會有很多日本人會回答「坂本龍馬」。
一個政治人物會有他的理念,但一方面堅持自己的理念時,另一方面了解、吸收世界的形勢,最後作一個調本整。所以坂本龍馬吸引人的地方是,他的思想轉變很快,而且看到時勢的需要。
2.
而明治時期之初,亦有地方藩與當時的中央幕府的衝突,江戶時代東西代表幕府勢力,中央的京都就是天皇的基地,而西部就是明治維新的動力,例如薩摩藩、長州藩,還有後來的土佐藩,這些西部、和海洋關係較深的藩。東西部有過不少角力。
啊,所以我最喜歡的會津若松......
3.
明治的其中一個特點是「歸政」,但所謂的「歸政」其實對於日本而言也是新事物,因為大家都知道,日本天皇在歷史之中擁有實權的時間極少。想當然爾,西部藩所謂的「勤王」不過也是個和阿彌陀佛一樣的口號而已。
今天我們看來,當時的幕府往往都會被打成是守舊的派別,但其實當時的幕府下還有很多人才,而這些人才後來有些變成「尊王」,但也有堅守在幕府一方的人。其實當時的幕府也在進行改革,那些改革雖然時間很短,看不到成效,但後來明治政府都有參照了那些改革,把他們要做的事情全部實現。
也就是說,當時的倒幕運動,不過就是勢力鬥爭,而結果是倒幕派勝出。也就是說,理論上,若然日本人真的還是如此團結一心的話,就算當時是由幕府派勝出了,還是會有成功的維新。
4.
明治的成功,其實是由於當時日本壁壘分明之餘,他們卻全都是有著共同目標的一群人。明治時代的人,他們都會有他們自己的立場,但為了國家發展,他可以撇開個人立場,也有相當的胸襟,用澀澤榮一為例,他本來是幕府派的人,卻願意為了國家發展而配合明治政府。
又比如說江戶城能無血開城,便是他們有共同目標的結果。
5.
明治政府剛成立時,他們內部的人大多都非常年輕,但相對之下他們比較容易接受改變,以至「剛打下江戶城,都可以把權力交還天皇,又接受廢除武士身份」。
不過令我感到哀傷的是,其中一個主持有提及到在近代東亞歷史之中,明明都有很多類似的例子或歷史時刻,但往往都只有悲劇結果,或是衍生出一個漫長的動亂或戰亂。
又,當時不單是日本,不同亞洲國家都有人放洋,前赴歐美考察,看看新時代的舉措。那些日本去美國考察的都是以年輕人為主,而後來這群人都成為了明治中期、後期的精英。而當時的領隊岩倉具視將自己在訪美期間的經驗、感受帶回國家,強調當時的日本還沒有能跟外國討價還價的地步,也就要先做好內政。
所以重點是, 由大人物親身上陣啊!
6.
呵呵呵,
當時日本有一些人物,例如伊藤博文,他們對幫助中國進行改革其實是很衷心的:他們在思想上認為強大、開放、和日本友好的中國,對日本自身安全也是一個很有效的保障。例如伊藤博文曾與光緒帝聊天,而光緒帝甚至曾打算找伊藤博文擔任首揆。
在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底下,他們其實有一個振興日本和東方國家的企圖;又,當時的明治政府卻又不是令所有武士非常滿意(這是難免的),於是就有些人,寧願放棄日本,前往中國活動,是謂「大陸浪人」。後來大陸浪人有些被利用成為侵略工具,但還是有些人真心充滿理想,例如其中一位是協助孫中山的宮崎滔天,他覺得日本失落了理想,於是到了中國,覺得「中國人的希望在這裡!!」(XDDD)
用中國人的方式來說,這裡就有點乾貨了(對我來說)。主持也說得沒錯,這裡根本就是「利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利」的問題。
另外,原來1912年除了是民國成立之外,還是日本進入大正時期的年份,這有點「秦始皇和劉邦其實是同時代人物」的感覺。
7.
日本人認為近代史的開端,其實是1853~1854(香港開埠是1841年,so......)年美國海軍培里叩關而引起他們的變化,所以有一種說法是應該從幕末開始算起。而1889年《明治憲法》制定時,基本上西化的過程已經告一段落,而明治後期又開始回去中國化。
還有就是,香港在中日交流還是有一定的幫助。這當然又跟香港的特殊地位有關啦。
8.
西鄉隆盛的故事。
大概就這樣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