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9日星期一

成份。

再挖下去,這一連串的「privilege」相關話題也是相當的有意思。

先不要去關心「家庭成份」這個又可以討論很久的事情;但看到不少留言中提及到「戶口」問題:

作為一個香港出生的城市人,又從來都不曾經歷過這種戶口問題,我只大概知道中國有不少戶籍事宜,也大概知道在中國,你的戶籍並不是隨便就可以改變的東西。

很久之前曾經接待過一個上海的客人,當時類似是沒話找話說吧,我問她「咦你們上海是不是都跟香港一樣,會有上海身分證,證明你是上海人?」

只記得她一臉不屑,說「那是非本地人才用的東西。」

這種不屑至今還留了在我心中。

想起了最近很喜歡看「XXX語在不同的方的異同」系列的影片,之前有看西班牙語系列的,也有看過西語與葡語的,這幾天有發現漢語系列的。我不知道西班牙語有沒有「誰才是正統」的爭論(我想還是有的吧,人類的劣根性),但好歹都是一種國與國之間的平等爭論;相對之下,那個漢語的把所有非普通話一概打成方言,即使「方言」這概念本無此意,當今天用上方言一字往往帶有政治權力的含意時,對於我這個"方言"使用者而言難免有點抵觸。

讓我想起了《切韻》成書:

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呂靜《韻集》,夏侯詠《韻略》,陽休之《韻略》,李季節《音譜》 ,杜台卿《韻略》等各有乖互。江東取韻與河北複殊。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消疏緩。蕭,顏多所決定。魏著作 謂法言曰:「向來論難,疑處悉盡,何為不隨口記之!我輩數人,定則定矣。」法言即燭下握筆,略記綱紀。

 當中「蕭,顏多所決定」說明了他們用的口音都是以金陵音為主

又南方士族所操之音聲,最為接近洛陽之舊音;而切韻一書所遵用之原則,又多所取決於南方士族之顏、蕭。然則自史實言之,切韻所懸之標準音,乃東晉南渡以前,洛陽京畿舊音之系統,而非陽隋開皇、仁壽之世長安都城行用之方言也。

也只有當時的社會條件,才能容許文人自己定韻書商定正音,而且是和官家自己不一樣的語言系統。不過在這之後,官方就牢牢地抓住了「官話」這個遊戲。

我想到的是,他日香港被正式融合至整個中國體系時,真不知道單是這戶籍問題就可以處理多久。又,香港對於香港廣東話的依重程度,又不知道多少年就能被灰飛煙滅。不過可以想像的是,依著現在這個向文革那個講究家庭成份的風氣進發,「生為香港人」在不久的將來,就足以成為被批鬥的上好原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