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2日星期日

人性論。

〈哲學五厘米〉Youtube list

467 中國人性論爭議之揭幕
468 人性是先天抑或是後天? 
469 《告子篇》中的邏輯錯謬
470 道德上的對錯是怎樣決定的?
471親疏為何有別? 
472 我們都有普遍的同理心嗎?
473 牛山濯性—人性中為何有惡?(人家那麼努力制作了這個list,當然要點進去啦)

當年讀思想史的時候,因為先秦時期的重點永遠只有孔孟荀,或是老莊,因為要留時間present和給後面的二程一朱,所以告子有提及過但也是一句起兩句止而已。


哲學不一定是理論與理論之間的推演,哲學更是一種生命的存在。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當年讀孟子的時候,也覺得孟子言辭總是太過火,反正就總是先把對方上綱上線,然後如陶教授所說的「打稻草人」,長此下去便無往而不利,「總之你就錯,我就啱啦!」,而《孟子》就是孟子學生們為他老師所記錄的勝行紀念冊,也就顯得孟子總是咄咄逼人似的。現在想來,先秦時期如此多名家,一旦言辭上有甚麼破綻,自是被捉住不放過(本來儒家就是一大標靶的時候),區區「打稻草人」算得上是甚麼高招?

所以我想,孟子日常的理論之中總有其可自圓其說之處,才得以流傳到現在,就別被那些太過想向別人show off「自己老師多厲害」的孟子學生們影響到才對。

告子曰:「生之謂性。」

董仲舒:性之名,非生與?如其生之自然之資謂之性。

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曰:「然。」
「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中國傳統上不喜作出『本質界定』這種討論的方法。」把本質界定清楚後反而無法講贏怎麼辦?w

又,曾經有人試圖這樣說清楚過啊,很有名的濠梁之辯明明就是惠子應該贏的,卻風頭都被莊子奪去了(因為記下這事的是《莊子》而非《惠子》XD)。是說,喜玩文字遊戲、正正利用了漢字特質的留白特質(還有可延性啊等等),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字獄不也是這樣來的嘛。

呃,扯太遠了。

這邊就又顯示出孟子的的食字愛好......用個現代的比喻,就是:

「廣東話中文對不對?」『對。』
「臺語用的也是中文對不對?」『對。』
「那中國人、香港人、臺灣人、新加坡人都是用中文,所以全部都是中國人。」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

有一點啟發到我的是,今天的我們對「人性」本身,已受到了一定的基因學,或是西方科學的研究建構,今天我們能輕易知道知道為甚麼食色是性也,古人卻不能這樣,故此我們也不能要求二千年前的古人也跟我們一樣,對人之本性有差不多的理解。所以今天我們大部份人都比較認同告子對於「性」的理解,卻也不能否定孟子對於道德教化上的推演及發揮。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感覺上又來到老問題:告子之性,主要說是人「天生出來的樣子」(更多是生物學上的、字面上的「天生出來」),但孟子又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就是說「欸對啊,所以人天生就有仁義禮智,不是後天建構出來的啊!」

但「不需要學習就能分辨道德上的對錯」這點,

〈盡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再後面有提及到,孟子最想強調的,正正是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食色」這種生物本能,而「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的那點幾希,就是那個普遍的同理心。理論上我們不曾特別去學習過「同理心」,但那怕只是看到陶教授所播放的影片、我們都知道那畫面是虐構的,都會禁不住對電影中的角色同情起來,也不分甚麼國藉人種性別,我們就是會自然而然生出同理心,這就是孟子所強調,我們與其他動物不同的地方。

總括而言,雖然在這些人性論之中,孟子或許有很多強辯的地方,但(當然很有可能是文獻的原因,漢儒:我們怎麼可能留下敵人的作品?)不得不說,孟子的論說中,他理念和層次實在是豐富得多,自然就會有更多值得研究的地方,以至經過這千百年來還陸續有不少人加入研究之列。

傳說中,當年禪宗五祖傳位之時,因為不少人不服慧能,於是另一批以神秀為首的禪宗子弟,自行開創了禪宗北宗一派。但後來卻因為種種原因而輸了給南宗,自此北宗就逐漸式微,而我都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這派就是XD。我想說的是,一派的理論,能歷千年而不散失,自有其堅不可催之處,非我等路人所能指點。

相對之下,告子這一門的衰落,一方面是告子這個人沒孟子那麼能辯,另一方面,我覺得是他有一個不錯的見解作為開首,卻沒能深化、發展下去。有可能是受限於知力、也有可能是弟子沒能好好傳承他的學說,或是天時地利問題。我只是覺得,我們作為一個現代人,實在是佔了很大的便宜。

我就長長見識。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