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5日星期日

流行音樂。

雖然我對樂理0認識,但我能看懂數據。我喜歡數據。

簡單來說就是「2019年最多人聽的流行曲,它們基本上都是用差不多的和弦,把他們併起來聽,就是每首歌都差不多」。

「小調歌曲比例:24%」

在大約3:46左右,「平均來說,臺灣的流行歌曲會比美國的快樂一點。」

「四十九首歌都是用4/4拍子,只有一首歌是用12/8拍子。」

在留言區還有作曲人的控訴XD:

其實我們出專輯何嘗不想出點新鮮的主意,但往往是我們作為音樂工作者對各種音響已經習慣了,所以會主動接觸更新奇的嘗試;而普通聽眾對新的類型接受比較慢,很容易有慣性收聽習慣,因此妳用新風格和元素的時候商業上具有很高風險,版商都不喜歡幫妳出難賣的音樂。

新元素的音樂要寫得既新奇又符合大眾商業性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金錢,要賣得好也有壹定的偶然性及其他因素影響。另外還需要其他從業者一起努力維護這種審美的導向,只有少數人在做,其他人還是照出ballad歌,結果還是不會改變什麼。

許多為為和我們都喜歡的優秀OST,銷量遠遠比不上那些4 chord progression的排行榜流行歌。獨立音樂可以有自主權去嘗試為為建議的東西,不過大多數都在為糊口掙扎,希望大眾能懂得更多,接受更多不同的趣味,新元素才能有市場,光是樂理宅男喜歡養不活音樂人啊。

因為好和弦他採的是Spotify上最流行的歌曲,變相其實只是反映臺灣的聽眾喜歡聽甚麼歌,或是「怎樣的歌比較受歡迎」,而不是「臺灣寫歌的人都只會寫這些歌」。而最血淚的一點,「要賣得好也有一家的偶然性及其他因素」, 情況就如之前曾在某日本文化書中說到(印象中是湯禎兆寫的,他寫的日本觀察都非常深刻),日本出版界對於文學的流行完全無法遇測﹐不知道下一本會紅的書是甚麼:是一件無法預測、也難以控制的狀態。

簡單舉個例子:Into the unknown永遠都不能複制Let it go的傳染力。所以雖然我不喜歡,卻能體諒商家們如此熱衷於為大紅大紫的作品推出大量續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