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5日星期日

圈子。

這集雖然沒了咆哮蒂,但也輕鬆有趣,而且不錯。

1. 我沒去過歐美,也不曾看過甚麼The L World之類的Lesbian劇集,當Amy說到在劇集中看到的一些畫面,或是高中生活的描寫,劉文說很真實XD。


2. (12:00左右) 關於同志酒吧,我不曾去過任何一個地方的同志酒吧XD,自然也對Amy提及的觀察無法生出甚麼畫面。

Amy提到她去的酒吧沒太多亞洲地區常見的畫面(就是TP分明的意思w),然後劉文補充:其實很看地區,比如說同樣在紐約,Manhattan的跟Brooklyn的都會有很大不同,在Brooklyn就會比較多打扮比較陽剛的黑人女同志。


3. (17:00左右)「身為一個亞裔移民,我沒有辦法在中西地區生存(笑)」,不過這是大約2010年左右的事,當時大概還沒那麼多中國人XD。在大都市裡,因為移民社群本來就比較多,所以日常生活上自然也比較好生活,用日本作比喻的話,就是東京和東京以外的地方XD。


4. (20:20左右)「曾經有兩個交往得比較深的女朋友,她們就是很快就把我介紹給家人。」

這裡大概想介紹的是外國的家族觀,跟亞洲人的家族觀非常不一樣,不論是對於「個體」的重視,或是自己的私人空間Personal space都有很大差別。這點我並不意外,而且可以幫補充一個:這事情不分性向,然後家族觀最密不可分的,大概是伊斯蘭系、及印度人這些(比如說印度的年青人日常交往上其實都已經不太講究傳說中的種姓,但談婚論嫁就完全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亞洲人其實只在中間左右,然西洋人,特別是美國人吧,特別重視個人主義。

所以我想到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那些「你不用那麼壓抑,你做你自己就好」「你不用太顧忌別人的目光」之類的,當然我很認同,卻也算是......亞洲人特別關注的一個問題吧,於是華文圈百合文中,現代「向家人出櫃」是故事的大boss,基本上一個HE的其中一個條件,便是要得到家人的祝福;到了古代便是「帝后大婚、詔告天下」之類,總之就是要社會的人都接受二人的關係,對於社會/群體的認受性非常看重。

回想起之前看Michael Sandel的社群主義,其實我覺得有點理所當然XD,而且相比我一直所接受的(或是政府有意無意教導的)族群主義觀「因為日本人在差不多一百年前曾經侵華,所以你今天也要恨今天的日本人」,那些個人主義比重已經有所增加;說不定對於美國人來說,反而是增加了「社群主義」的思考吧。

哎,有機會真要把M之前介紹的英文百合給看下去XD,好好體會一下洋人的HE會怎樣。


5. (25:00左右)「如果你一開始只是想找同志的圈子,......(同樣都是亞洲人)你會發現大家真的沒甚麼可以聊的。」

(26:50左右)「美國人的飲食習慣有太多限制了」「很多女同志(特別是白人)都是vegetarian,而且會是很嚴格的那種,或是很特別的飲食限制」「這樣篩選下來之後的朋友,就剩下一群可以吃麻辣鍋的亞洲人XDDD」

(47:20左右)「對於某些人來說,同志社群並不是那麼重要的東西。」

我理解那個想講的東西,就是,「同志」只是你整個人的其中一個指向,兩個人,或是群人,其實都很難單憑這麼一個簡單的指向,就聚成長期朋友的;相對之下,其實整個人的其他志趣,對於社交而言重要得我,這也是為甚麼你年長了之後,還一直留下來的朋友跟本就不再在乎你性向如何。


6. (33:00左右) 遇到中國人時,兩岸局勢反而(跟一些非常前衛的中國女性主義者)聊,但香港的運動「是一個非常激烈的分隔」。

這裡我覺得非常的有意思。為甚麼臺灣的問題可以討論,香港的卻反而不行?而且劉文有提到,很多中國人都非常害怕身邊有人是監控著,或是真的會去舉報。

又,原來在(33:00左右)2010年中國的NGO發展還是比較旺盛的,但自2015年以後有很嚴重的緊縮。

(其實這個點才是讓我想開篇blog講的點,覺得非常有意思)


7. 作為一個同志,到了某個年紀,難免會跟身邊的朋友有太不一樣的生活軌跡,例如今天我很多朋友都已經生兒育女,聚會都在大談育兒經,在就只能坐在一旁默默聽著。這大概也是一些同志社群存在的作用吧。雖然我不曾加入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