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5日星期四

絕望的自由。一。



這集說的是存在主義。

我沒學過哲學,所以只好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了。

他們說,存在主義是一種比較難定義的哲學或思潮,而且存在主義有很多不同的面向,不單是一種哲學派別,而是有可是在歷史、文學、哲學等等不同的方面表現出來。有趣的是,那些往往被人認定為存在主義者的人,他們自己卻不認同自己就是一個存在主義者。原因大概是因為我們眼中的存在主義者,比較強調自己的個體性、獨得性。

所以,當存在主義本身更像是一種思潮的時候,節目的主持人反過來用哲學的解構方式,去理解甚麼是存在主義。

思潮的出現,自然會有一些歷史因素,比如說節目就提到,存在主義出現於二戰前後,有可能就是因為承接神權沒落之後,因戰爭而出現的慰藉需要。

在存在主義出現之前,普遍當時的有學之士,在處理自己的人生問題時都能直接引用宗教信仰作為自己的人生指引。然而後來啟蒙時代,開始有人質疑上帝(原因之一可以對比另一邊的節目《人與天鬥苦無邊》),而令到思想界出現了一個價值真空的時期,於是出現了虛無主義,人們開始思考,人要如何自處,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所以我另外找到有人說,存在主義必需還經歷虛無主義的痛苦,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存在主義。

要是把這個思想真空期從中國的歷史上來說,就是中國元朝。理論上元朝還是有科舉,還是有儒學的,只是當儒家在社會中不再重要,或只不過是沒以前那麼重要,就已經足夠產生一個價值真空。不過中國有趣的是,因為一直都被儒家主導,所以元明之間的價際真空好像反而是被宗教所取替,於是這時期的宗教起義好像是特別多的(好似係)。說起來,這種宗教的起義,好像又跟唐朝時的宗教狂熱有點不同。至於元代的士人抗拒明朝,則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說回存在主義,我個人覺得,這些人們不是有共同信念一起出發,但都在處理同一個問題上,代表了同樣的態度,或是對於世界的現象,有著比較相近的思考角度。於是就出現了類似的思潮,這也是為甚麼我在網上找到的存在主義,他們沒有很明確的、統一的理論,卻都有類似的觀點。
用牛津的存在主义指南的归纳,存在主义有以下五种主题: 
1,存在先于本质:你是你的选择的结果。
2,时间就是生命本质 (time is of the essence):时间并不能被测量,个体不同的体验,时间并不相同。
3,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寻找生活的意义,反抗非人性的异化。
4,自由/与责任:你的个体选择,不能被任何道德标准所框住,你的选择创造了你。但你对你的自由负有责任。
5,伦理思考是终极命题(ethical considerations are paramount):每个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论,但是总体理论是探寻我们个体与社会的伦理真谛。
作者:不周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58616/answer/17586260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嚶,這裡一下子就來了個總結了。

再說說再節目中學到甚麼。

在存在主義出現之前的世界觀,都是一種叫做「目的論式」的世界觀,就是說這個世界的所有事物,在這個宇宙中,宇宙是一個客觀的秩序,而這個秩序是一個價值的、意義的秩序,每個事物都有他的意義和崗位。所以我們作為一個人,我們在這個宇宙中特別重要,因為我們是去發現這種客觀的秩序,或是價值的整個系統,從而找到人的崗位,以及我們身為一個人的崗位。

在這種「目的論式」的世界觀下,上帝造萬物有其意義,而我們人類被上帝創造出來,於是我們人類的存在就是實現上帝造我們的意義,就算是實現人性、天性等等現實的取向,都是一種意義、存在的目的。

以前大家都很相信宗教的時候,還是會覺得一切自有上帝安排;可是神權沒落之後,這種信仰失去了之後,人類又開始去找一個新的寄托,於是到了啟蒙時代之後,人類開始用一個科學的方法來理解世界,而出現了因果、規律決定的人生。

記得另外有看過書說過,科學本身的起點,就是用嚴謹的數學和邏緝,去進一步證明上帝所創造的地球是完美的。比如說牛頓本身對科學的貢獻,都是出於對宗教的忠誠:
重力解釋了行星的運動,但卻不能解釋誰讓行星運動起來的。上帝統治萬物,知曉所有做過和能做的事。(from wiki)
加上當時在歐洲的病疫橫行,合起來就是人類對上帝的質疑和反思吧。天啊這段歷史有點難理清,本來聽的時候不覺得怎麼樣,可是現在想想,啟蒙時代,一跳就跳到二戰前後了?所以中間是發生甚麼事了?

所以簡單來說大概就是,中世紀時期,然後到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又引起了科學革命的開端,科學革命的同時好像又有宗教改革配合著,然後哲學家們,傳到康德已經是啟蒙時代的句號,中間加插個法國大革命,之後就差不多是叔本華啊、馬克思啊等等,然後就是尼采、齊克果(存在主義之父),還有就是沙特和卡繆了。

當然這個次序只是我很不專地從wiki上,把我所知道的哲學家點出來,跳來跳去的看,我看得出來中間根本就很有多沒有關係的人物,有機會真的要看一次西方哲學史......

好了說回思潮。可是科學無法處理價值,而且這些有識之士開始發現,雖然總覺得這個世界應該有一個規律、因果,可是他們就是會發現,世界就是會有一種荒謬感,是一種不能用科學、規律、因果去解釋的,而且這個現象的出現不是因為一兩件事,而是蘊釀已久,所以才引起了哲人們的注意。這個是存在主義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據說在卡謬的小說之中更是大書特書,有機會要看看。

好了,科學取代了宗教,可是科學卻無法提供意義和價值,於是就出現了荒謬感,這個時候的宗教已經再不能主導一個人的人生、意義,解釋不到活著的意義和活著的重要性是甚麼。人有趣的一點是,他們總希望自己的存在、做的事有意義。而且這種意義不單是對自己有主觀意義,更是希望這事情是客觀地有意義的,有一種客觀性的要求,卻又沒有一種客觀性的基礎,而這種矛盾就會產生荒謬感的感覺。

於是沙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本主義》中提到,存在先於本質,既然價值沒有客觀基礎,於是我們要擁抱這個事實。這個世界沒有意義,可是沒有意義本身,卻不是一種很負面的想法,是一種嚴肅的樂觀。正因為絕望,我們卻還在為此而努力,我們才能講出人類光輝的一面,才顯得我們光輝。

之後說到,這個世界有兩批存在主義者,一批是基督教存在主義者,有神論,另一批就是無神論。無神論的起點就是上帝已死。上帝創造人有其目的,而上帝造人的目的,應該就是我們的本質,我們就有如一個杯。而無神論者就是覺得,我們不是被上帝有目的地創造出來。這個世界確實有事物是本質先於存在的,比如說一個杯,因為我們是有目的地創造這個杯出來,有了目的才有這個杯,這就是本質先於存在。但這卻不是我們人類,因為我們是具體地先存在於世界上,再透過行動去界定自己的本質,而沒有任何目的或本質介入我們的生命存在本身,於是目的就是我們要自己在生命中找出來。這是我們人本身獨特存在方式。

天啊這個部份真是有夠哲學的。

不行,先聽到這裡,今天太累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