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6日星期日

儀式。

記得有天在跟R討論形式主義(?),討論到婚姻和宗教。R說,她還是滿著重儀式感的,所以她不會否定婚禮,也跟我那種「既然存在就必然有它存在的意義,不過現在的人很多時候都把儀式形式化了」。

就是因為說到形式化,所以我們討論起了形式主義。
晚上再google了一下形式主義,一方面發現wiki條目也沒有太多資料(就算是英文);百度wiki的又太多馬克思bullshit看不下去;另一方面自己也不免受到文學觀的影響,總覺得流為形式主義的都不是好東西,但看了一下,形式主義還是「直接推动了结构主义和符号美学的产生」。

好吧,提到了結構主義和符號學,
結構主義主張,任何科學研究都應超越事物現象本身,直探在現象背後,操縱全局的系統與規則。社會與文化現象不僅是物件和事物的總和,其實物件和事物背後都另有涵義。
符號學即是一門分析徵象(Sign)系統如何運作的科學,探索意義如何透過符碼、記號,在人類的溝通過程中被生產與傳遞;符號學者們認為溝通的基礎是在傳播者間對於這記號符碼系統背後的規則與結構有共同的理解。
又是可以爬很久wiki的東西,只能先跳過了。

之所以說到儀式感,大概是因為討論到婚禮、婚宴的事情。R說,雖然很多人覺得「同居就好」「結成夫婦不過也是一張證書而已」,但她性格上還是不能接受,覺得有些事情還是得經過一些儀式,才突顯到它們的重要性和特別之處,否則只是在一直把所有事物都同質化,那一些事物就會變得可有可無。

我從來都不曾特別跟R提及過自己的性取向,我也就簡單地說,我認同儀式這個部份,所以我也認同婚姻的作用,因為感情是一種不太牢固的情感狀態,儀式卻是向社會公開承認二人的關係,那這種關係就不會僅僅用感情來維繫,而是有第三方:社會加以維繫;而法律所加附上去的,也是再進一步地把這種關係固化、並納入今天整個社會體系的方式,所以我才覺得同性婚姻很重要。

然後,跟R無關的是,我想了想,覺得自己也算是個儀式感很重的人。嗯,與其說是儀式感,大概是「契約」更準確一點,因為儀式若非在契約之內,那於我來說也不過是一種形式。

這種契約,大概最常見的形態是:我必須是他者的某種身份/關係,才可以做某些行為。大概也就跟我跟別人的「距離感」是同一個體現:每個不同的身份/關係,都會令我畫出某個應有的距離。當然,這個身份,雖然大多數下情況如此,卻不一定由別人賦予,還有自己作出主動的情況只是成功次數極少便是。 

不過,哈哈....(苦笑


回到R,之後我們討論到宗教,我和R一樣,大概都是非常難被宗教感化的人。她說,她是一個不可能將所有事情都交托給他者的人,她實在太理性,對她來說這種狀憑是完全無法接受的。我沒R那麼理性,我是個麻煩地兩者兼備的人 沒人想知,我不會否定宗教在不少人心中的慰藉作用,只是,當你理解到今天那種太具系統的宗教體制時,你很難不想到「這不過是一種太過人為的人造宗教」,我寧願相信日本神道教的八百萬神或是古羅馬的神:萬物皆有靈。

最近自己多了這樣明明白白的自我剖析。我不是沒有這樣做過,卻只是形容居多,甚少為自己的行為方式下一個定義、或是定出某個行為模式的方向。大概是因為認識了R吧。她也說,她自己不曾如此在別人面前剖析過自己,我是極少數的一個,我說我也是這樣。雖然最有趣的是,正是因為她辭了職,我們才得以如此交心,如此盡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