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書就是透過維梅爾筆下作品的小物件,一一道出十七世紀的歐洲貿易故事,還有殖民歷史。比如說「維梅爾的帽子」是提及到北美洲原住民與當時歐洲人的交易;「一盤水果」中的盤子就提及到中國瓷器的通行程度,以至出現歐洲的A貨代爾夫特陶器;「地理學家」提及到當時歐洲人的船隊之中,並不只會有歐洲人,也就說明當時的人口流動(即使是把關最為嚴謹的明代)遠遠比我們想像的來得要大;「抽煙學校」則是從煙草貿易說起,說到煙草對整個歐洲、以至到亞洲的影響等等。
對我來說,最有趣其實是這好幾個有關貿易的章節,都跟中國離不開關係,於是從這些章節中的文獻描述之中,也可看到不少外國人對於中國人的看法,或是中國人的特性,比如說在「地理學家」中,故事的主角一行人因為天氣而意外而在非原定地點擱淺,期間中國人對他們的無禮、貪婪、以多欺少、不講道理,簡直就跟今天看到的中國人一模一樣XD。
又比如說中國景德鎮青花瓷的師傅們,他們知道自己的作品有外銷的潛力,於是也會調整一下出品,出產一些外國人才喜歡用的盤狀瓷器,甚至他們會按歐洲人的要求去畫出鬱金香的圖案。
另外忘了是那一章,大意就是說當時還有不少中國人會去菲律賓當開荒牛,而那時候的中國人實在是完完全全表現出中國人最好的一面:名乎其實的牛。
我個人非常喜歡卜正民這段論述: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所將檢視 以從中找出十七世紀蛛絲馬跡的那些畫作,或許就不該只被視為讓我們能跨進過去、重新發現過去的門,而且還應視之為鏡子,讓我們能從中看到創造出過去與現在的諸多因果。佛教使用類似的意象來描述世間所有現象的相互關連,稱作因陀羅網。因陀羅創造世界時,把世界造成網狀,網子的每個打結處繫上一顆寶珠。現存或一直存在未滅的所有東西,想得出的所有想法,每個真實無誤的資料——套句佛家用語,「萬法」——都是因陀羅網上的一顆寶珠。不只每顆寶珠透過那張網而與其他所有寶珠相連,而且每顆寶珠的表面都映出網上其他所有寶珠。因陀羅網上的每樣東西,都暗暗表示了網上的其他所有東西。
還有這段:
我們不妨把十七世紀的世界當作一面因陀羅網,有如蜘蛛網一般,時時刻刻都在變大。網上每個結都拉出新線,觸及新的點,線就附著在點上,往左右橫向連結,每條新拉出的線都不斷重覆這個過程。隨著線的分布愈來愈稠密,網也愈來愈往外伸延,愈來愈糾結複雜,也愈來愈緊密相連。
也就是說﹐
歷史上的種種貿易物其實都與千里之外的國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你又憑甚麼斷定,自己一個國家就有辦法號令全世界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