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之前的影片而留意到SuperY這個YouTuber,所以看了一下尼采,發現尼采的思想還滿有意思的。
我覺得,尼采認為「資源應該給社會中最有才華的人」,其概念更應該是「一個社會應該把資源分配給能突破自己的人」,因為跟據補充,相對於「社會中大部份人都只會是庸材」,尼采更是個應為「上帝已死,是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上帝」。
另外尼采所反對的應該是將人類本身都完全地科學化,不留下一絲非科學的空間;反對「所有人類的行為都是某一個行動的後果」也帶著「反對人類都是科學」的感覺,因為這也是一種將世界都歸納為邏緝的想法(而不是佛教那種因果的意思);而,當人類真正實現終極科學化時,人類就會走向虛無。嗯,就在尼采死後15年,剛好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也不知道有沒有關係。
又,雖然尼采一方面很喜歡古希臘公開認同奴隸制度,另一方面卻又很反對蘇格拉底為整個歐洲文化帶來的影響,覺得蘇格拉底令古希臘從神話中解脫;又分析了歐洲的道德起源,正正是源起於不道德,而基督教(或是猶太教那系列啦)就是深化了這種不道德,「謙虛禮讓」這種本來屬於弱者的特質,卻為了美德。嗯,我個人認為尼采其實是想反對固有的思想(中國點就叫做破舊立新),特別是當時整個社會大概深受科學化(工業革命之類的吧,印象中當時的工人們實在活得太虛無也太痛苦,同時又沒了宗教的安慰,造成了很多社會問題)影響,所以他很想重新建構一個與以往完全不同的道德、價值體系。
假如尼采是全然反對這種「歐洲的道德」,我沒有看過尼采著作的原文,很有可能會因為此影片而誤解了尼采,但單就「道德」二字已經很有解釋空間;又,會不會尼采想反對的,就有如孔子當年重新提出「禮」「君子」那樣,反對的是是一種徒具形式的所謂道德呢?再,「謙虛禮讓」這種,嗯,算是美德吧,也不見得單單在歐洲才出現;看影片之後的解釋,他更像是反對「強者不得為自己的強大而自豪,而弱者卻可以炫耀自己的軟弱」這種強者不得繼續強大下去,弱者卻可以安於現狀,整個社會都不求安穩、只求和諧而寧願停滯不前的狀態。
另外還可以用上好青年荼毒室的15分鐘短片作個補充。
整合來說,尼采所提出的「上帝已死」,其起源其實剛好來自於當時正值啟蒙時代的價值真空期,當人們只在經歷苦難,卻又沒有了信仰時,人類應該如何自處、解決自己的痛苦呢?尼采提出的解決方法就是,不要等別人再建構一個新的宗教(或以其他名義,但作用一樣的事物)給自己,而是要自己給自己meaning,成為一個overman。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