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星期六

漢字。

漢字是全世界,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

對,也不對。漢字是語素-音節文字啦。

文字與符號最大的區別,在於文字有讀音,而且能夠記錄語言。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是因為它有讀音,且可以明確的表達字義。

聽起來怪怪的,不是文字有讀音,而是文字本身就是用作記錄語音的符號。

我覺得讀音不能說是「一種文字發展成熟」的解釋,漢字的其中一個特點,在於它能夠一字多音,就算是記戴同一個意思的字(本來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還是能有不同讀音:一個字的字義會因讀音不同、詞語配搭而有不同意思,更不用說不同的方言系統卻又用同一種文字作記錄;那怕是同語系、同意思,不同時期的同一文字,那個讀音都會不同,這就是漢字的麻煩和有趣之處。

所以「有讀音、明確表達字義」實在不足以證明「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

明確表達字義方面,還是很看時期的,上集cheap講到「蘇美人最早的文字只有數字和名詞」,其實這跟漢字的發展趨勢是一樣的:虛詞之類的實在難以用文字表達出來啊,所以甲骨文之所以為成熟的文字系統,更因為當時已有了較穩定的字形、也有一些非名詞的文字、也了會意字的出現。

穩定的字形說明該字列行之有年,自然也代表那個為會有人傳承這套符號系統;非名詞的文字說明當時的社會有一種,人類大歷史提及到的族群共識,或是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認為需要紀錄的事物已非實物那麼簡單;會意字的出現說明詞庫之多、或是對文字的需求已令他們開始考慮「有沒有一個更好、更有效率的造字方法」。

對倉頡的介紹還是對的。至於隸書,其實說文解字也講得很清楚了,「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趣約易」,是因為方便。

又,(7:14)「造紙和印刷術,佔了中國四大發明的一半」,等等等等,造紙就算了(嚴格來說是蔡偏改良了造紙術),「印刷術」應是活字印刷術才對。顯然這種活字印刷大大有利於表音文字的西方,而非漢字:人家只需要幾十個字符,漢字卻需要上千上百個,所以才被對方大加利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