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2日星期三

無。

東方哲學有與無之矛盾

印象中聽過某種說法:東方哲學是減的哲學、西方哲學則是加的哲學。

又,有人說過「世上並沒有中國哲學這回事,中國思想史一直以來都集中在心性討論,不完全是哲學問題」,我頗認同這種說法,就好比用中國的「公侯伯子男」套用到外國的封爵制道,或是用外國的封建制度去稱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那樣,有很多相通之處,卻不全等。

如此一來,儒家與佛教之矛盾,實為「以有為本」與「以無為本」之矛盾,是絕對矛盾。

相對於佛家和道家,確實儒家非常實。

雖然道家亦是主張無,但道家之無與佛教之空實存在根本差異,漢文學界已有不少討論。如楊穎詩認為道家依然肯定一「形上的道體」作為萬物本源,佛教則否定。[7]林建德亦主張道家上承陰陽兩兩、兩儀之道,而佛學則依從不二中道和法門之說。[8]呂有祥進一步提出,道家之無是萬物本源,能主宰萬物,但佛教之空正否定「本源」之存在,因緣亦對事身之發展無主宰性(業力不可思議)。[9]既然如此,即儒道之矛盾只是相對的矛盾,因為道家之無是在談及宇宙本源,這跟儒家關心的道德價值本源與人倫關係是層次不同之事物;反之,佛教認為凡事皆緣起性空,故然就要拒絕儒家主張永恆存在之「本心」,因為一切道德意識也只是緣起性空,執著於仁義禮智也會為人帶來「苦」,所以佛教連本心都要否定。

在魏晉時代有過很多甚麼貴無論、祟有之類的討論,他們「以無為本」更像是「因無而有」而「無貴於有」等等(不過他們的討論沒甚麼營養XD)。佛教則像是「有本為無」,是「事身之發展無主宰性」。

既然華夏哲學在本質上存在儒佛之有無矛盾,為何在歷史上卻無發生猶如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這些激烈的傳統衝突呢?此問題實在值得深思。或許可能是華夏哲學本身欠缺邏輯工具去辨別以及處理上述所言之形而上學矛盾,或許是華夏哲學有其他方式處理此矛盾,但無論如何,有無之矛盾確實是當代華夏哲學必須面對的問題。

也不是完全沒有衝突,中國也出現過滅佛活動啊,不過政治味道濃厚大家沒感受得到。例如周武和唐武帝據說就有宗教矛盾在內﹐或是韓愈的諫迎佛骨就寫得很清楚:

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

你看他多看不起信佛的人XD,相信當時也有不少人在暗中不滿。又,在中國出現的宗教信仰可不只有佛教,不少民變都是挾著信仰的名義,例如黃巾之亂呢?方臘之亂呢?太平天國呢?清代有不少回變啊。

挾著信仰的名義,聽起來很不宗教衝突,但......發生在中國的宗教狂熱,總是很快就被士人撲滅。

嗯,為甚麼呢?是中國人太過出世、太現實了嗎?

2 則留言:

  1. 因為如果皇帝都聽國師的,他就不會再聽宰相的話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會啊,上一個皇帝不夠好,大臣們就會捉緊下一個小皇帝的教育,明代萬曆帝就是個好例子XD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