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好有趣。
聽到好多的人名,好多的-ism,還有更多的人名和-ism;不過也感受到「博士生」和「博士」之間的差距XD,如果沒有主持人的帶領,大概這集只有左邊的肥仔一直天花龍鳳地攻擊右邊的瘦人。
不過也不是沒有得益,比如說大家是時候跳出非常古典的、對左右的定義。而我個人也覺得,「政治光譜」一詞不再恰當:單是女權主義都有如此多派別的時候,更不用說所謂的「左」和「右」之間,他們的理念是真的可以有如右邊Andy所說「左派和右派之爭其實有很多維度」,而不應只用深淺作比較。
不過大家還是離不開的討論的話題:
界線就在於權利優先於善,抑或善優先於權利,即權利是否比社會做很道德的事更重要。要維持一個人所有的人身自由,可能就要接受社會有不平等、不好的事;但若要善優先於權利,便要求社會有某個道德標準,那標準是統一的,而當標準統一時必然會令某些人的權利受侵犯。
有點可惜的是,話題他們有帶出來,卻沒能很深入討論。不過這話題,千千萬萬個學者筆戰了多少年都分不出勝負時,我也不會要求他們在這個不足一小時的節目得出甚麼BBQ結論......
另外,談及到「左膠」的問題:
有些人被譏為「左膠」並非由於他是左,而是因為他膠。他們會很努力去希望作出一些改變,做一些事,但結果未必令世界更加美好,反而更壞。我相信來自一種哲學淵源,例如後現代主義或存在主義,他們很著重authenticity本真或是sincerity真誠,即只要你很投入、很相信於那件事,全心全意投身其中,那過程便很好。他們覺得過程質投入比結果更重要,比效率、開心與否重要,以及事情到最後是否實在,因此我們常看到左翼高呼為自己鼓掌,就是他們在過程中勝利,即使結果沒有任何改變。
「後現代主義」我不熟,但論及「存在主義」雖然我也不熟,但最起碼知道它主要產生於第一次大戰之後,因為戰爭的無常而出現這種思想,算是正常發揮。不過「左」來自於「存在主義」這點,倒是有趣。
最後,那個左邊肥仔的英文,有夠刻意的。他本人也有點煩,看坐姿就覺得他自大到不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