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0日星期一

台。

關於這個「台」字。
「臺灣」之名的由來說法甚多,在明朝以後的文獻中,臺灣亦寫作「大員」、「臺員」(三者臺語:同音:Tai-oan),或是「雞籠山」、「雞籠」、「北港」、「東蕃」等。除此之外,臺灣亦有「寶島」、「鯤島」、「蓬萊」、「福爾摩沙」、「福摩薩」、「高砂」等別稱。 
1626年葡萄牙人所繪荷蘭人在福爾摩沙(大員)台江內海一帶之活動
「大員」一詞來自於南臺灣原住民族西拉雅族的「Taian」或「Tayan」,為對「外來者」之稱呼;荷蘭人統治時期稱臺灣為「Taioan」,以音譯轉寫為漢字「大員」、「大苑」、「臺員」、「大灣」或「臺窩灣」,這些名稱原本是指現今臺南安平地區附近,後來在清治時期演變成以北京官話發音的「臺灣」。臺灣荷蘭統治時期時,稱臺灣為「Taioan」,即「大員」之閩南語發音的轉寫。明鄭時期捨棄荷治時期使用的「大員」名稱,將臺灣全島稱為「東都」、「東寧」。納入清朝版圖後,改為設置臺灣府,「臺灣」遂成為對於整座島嶼的稱呼。

簡單來說,「Taiwan」似乎來自「大員」這個字的字音。




而在字義方面:
「台」是「胎」的本字。台,金文「厶」(倒写的「子」)女,(母亲),表示母亲所怀的孩子。




至於「而俗體字『台』原作為正字的發音實為『Yi 』」這句,似乎也是對的,不管是從聲韻學的角度來看,還是從訓詁的角度來看。

首先,「台」這個字本義是母親懷了孩子,並引申為喜悅之意,所以悅、怡、飴都是音通的。而「台」為「Tai」這個發音,更像是受到了「臺」這個字的影響。

從訓詁學上來說,要先知道他本字的意思為何,才可以確定這個字應該發甚麼音。不過由於「台」的本義已經由「胎」所取締,而現代的「台」這個字是來自「臺」義。

資料
荷人佔據台灣是從一六二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登陸台南安平地方,該地名依原住民稱為 荷蘭人統稱Taioan,漢人依此稱「大員」,記住這是用洛河語發音,而非北京話。
單就字音而言,「台」和「臺」其實都一樣,而「台」的古音「Yi」現今已經比較少用,從資料一中可看到,「大員」這個字大概是1624年開始使用的,當時是明朝天啟四年,看的應該是《洪武正韻牋》。這個時候,「台」和「臺」兩個音早就共通。

又例如:
清王士禛《香祖筆記》,「臺灣風信與他海殊異,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颱。颶倏發倏止,颱常連日夜不止。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
「颱風」這個字,似乎就中國古人以台灣作為地理參照,說明這強力的風由台灣這地而來。「颱」這個字也說明了,「台」作為形聲字的聲符,證明了當時這個字就是發「Tai」的音啊。


《唐韻》與之切《集韻》《韻會》盈之切《正韻》延知切,从音怡。
又,《唐韻》土來切《集韻》《韻會》湯來切,音胎。

「台」和「臺」之間不是繁簡字的關係,兩個根本就是不同的字,只是我現在還是不很明白,為甚麼本來唸「Yi」的「台」,後來會有和「臺」字合併發音,而這個好像不是「喻四歸定」可是解釋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