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8日星期三

Nationalism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一。

書的內容不多,前半還滿易看的,後半就需要點時間。不過這書不單是在討論民族,還在討論民族主義。

民族是一種領地關係,這種關係建立在現實和想像中持續存在的集體自我意識之上。

民族是一個具有親屬關係的共同體,具體地說,是其成員之間由於出生境況相同而形成的密切相關、佔據廣闊領地、有時間深度的同其體。

但我對民族主義有太多先入為主的偏見XD,一邊看的時候內心早就有很多例子出現。

民族本身已經是一個頗為複雜的概念,雖然一開始作者就說「領地關係」,又說是「具有親屬關係的共同體」,但就書中所述,從血緣和地域出身開始,還可以包括共同文化、歷史(不論虛構或真實)、價值觀,甚至信仰、習慣、文字、語言都可以是「同一民族」的條件之一。

我個人覺得,又視乎不同「文化」對於不同重視程度而有優先次序之別,例如相對於其他文化,漢人比較著重於血緣關係的傅承,乃至「長子嫡孫」系統的出現。相對之下,明明是世界上真正少有的民族國家——日本,卻又比大家想像中沒那麼講究「血統」,他們著重的反而是個人和社會中的位國,比如說日本「金剛組」的傳說:他們之所以能傳承那麼久,就是他們著重於「組織」的傳承,多於血緣上的堅持。又例如猶太人,他們所重視的除了血統之外,最重要的理念還是信仰上的堅持,也是他們大離散一千年後還能在以色列建國的原因。

從民族發展到民族主義,「民族」看似歷史悠久,而「民族主義」則比較激進、現代化,但就我個人覺得,「民族」這個概念或許古人朦朧地有過類似意識,但卻絕不會有如今天,特別是某國那般,一次又一次鮮明地指出「生而為某國國民,就當是某民族」這種意識,於是更像是反過來:因著「民族主義」的興起,「民族」這個概念才再一次被重視、有存在感起來。

民族主義不會是一種天然出現的現象(「自古以來」、「神聖不可分割」),更不可能是一個完全後天建構嘅理念,而似是由某個族群,因著共同出生在某地域之後,開始共同形式一種大家都習以為常的文化習慣,而產生的一種「大家都會一起這樣做」的「集體自我意識」;而這個共同的族群開始發展起來、並漸漸地與其他不同族群之間交流匯合(有可能是善意的,也有可能是有傷亡的),最後總會形成一個更大的族群,而在匯合的過程中會互相一起找出、發現大家的共通點,以至互相影響、適應。


剛好這幾天同時在看《人類大歷史》,裡面提及到,社會之所以出現,是從人類學會虛構一些故事而發展起來的;

同時有在聽某個講二次大戰的podcast,說到當時蔣介石非常崇拜希特拉的治國模式,也仿效希特拉對德國人民的教育:新生活運動。教人要有良好生活習慣之類的......

這是以前剛好讀到中國現代史時的相關內容......

想說的是,除了生活習慣之外,蔣介石最想當時國民學會的,是對於自己國家的所謂「禮義廉恥」、具備「國民道德」和「國民知識」,正正就是民族(或說為國族更準確)的建立。不然的話,你看看《阿Q正傳》其實就可略窺一二:當時候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民,他們心裡面在想甚麼,魯迅先生向來抓得很精要;或許他們很討厭「洋鬼子」,卻不是出於一種「愛國之心」。


或許早有賢明之人提出了「民族」的概念,但我還是覺得這個時候的認知,特別是在普遍的人民之中,這種意識非常模糊,「非我族類」的感受應該強烈得多。正因為「民族」這個定義有太多的可塑性及利用性,所以在現代主權國家大為盛行時候就會被充分利用,後來發生甚麼悲劇就不多說了。

也就很強烈地覺得,當一些別有用心啲人,刻意強化對外的「對抗意識」,那種由「槍口一致對外」觀所生成的「民族主義」被一直引用、提出、深化,然後再運用,也不見得就是作為一個所講「國民」,必須要做的、天經地義之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